4月底,正是香菇丰收时节。4月26日,在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宏祥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菌棚一座连着一座,大棚内整齐划一的架子上层层叠叠地放着一个个长约半米的菌包,长满肥硕诱人的香菇。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忙着采摘,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我们的香菇品相好、口感佳、效益稳定,新鲜香菇的市场批发价7元到8元一斤,平均一天能摘5000斤。”拥有20年种菇经验的合作社负责人张文忠告诉记者,南谯区有丰富的麻栎人工林资源,用麻栎粉碎后做的菌棒产出多、品质好。此外,这里气候环境优越,基地周围森林茂密,河流穿行其间,具有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非常适合食用菌种植。“目前合作社有香菇大棚50座,香菇30万棒,年收入能达到200万元。”张文忠说。
丰收的喜悦同样也洋溢在南谯区章广镇孟洼民族村。
4月25日,在滁州金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香菇冷库前,工人们正熟练地将刚刚采摘下来的香菇分类摆放、装车。“我们的香菇现在名气越来越大,一点都不担心销路,平均每天有1万斤香菇从这里销往沪苏浙地区。特别是春节期间,手机都被下订单的客户打爆了。”公司负责人毛国庆向记者介绍,他们是2019年从全国香菇大县浙江省庆元县来到这里投资的。公司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南谯区丰富的麻栎人工林资源,实现优势叠加。目前,公司在一期种植580多亩的基础上,正在章广镇和施集镇分别新建1100多亩的二期项目。
“香菇种植看似简单,但想要种好不容易,技术含量很高。”毛国庆表示,香菇对温度、湿度控制要求比较高,以前科技不发达,靠人工感受,出菇率不稳定。现在利用数字化管理,在大棚内安装监控摄像头、感应器等设备,随时随地能通过手机掌握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精细化管理,香菇产量上了新台阶。公司也由传统香菇种植企业逐渐向集种植销售、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升级。
香菇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不仅鼓了企业的腰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通过产业带动,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众足不出村实现就业增收。
“我们这儿山地贫瘠,没有产业前仅靠务农,一年忙到头一家也就挣个一两万元。”今年63岁的孟洼民族村村民马国贵说,现在每天在香菇基地采菇,按照3毛一斤计算,一年稳定收入能有4万左右,闲暇时间还能和妻子搞搞养殖、种种地、打打零工,全年家庭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不出村就赚鼓了腰包,还能照顾好家庭,真是太好了!”
“在香菇基地上班劳动量小、上手快。”孟洼民族村负责人沙友柱告诉记者,从香菇采摘到装车等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仅他们村一个香菇种植点就能解决30余人就业。
“香菇产业已经成为南谯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张‘新名片’,让更多的村民实现稳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平稳起步。”南谯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司义党介绍,近年来,该区高度重视“林农一体化”特色产业布局,聚焦“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编制《南谯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立足30万亩人工麻栎林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以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与智慧农业为核心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同时,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劳动入股、资源入股”等形式,多渠道建立食用菌产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区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1000余亩,标准化温室大棚800个,年产各类食用菌1.1万吨左右,带动128户农户就业。此外,该区还注册香菇商标16个,申请专利7个,拥有“三品一标”产品4个,打响了香菇种植的“南谯品牌”。(史力 李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