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村道,崭新的楼房,配套的超市、广场、幼儿园……走进萧县杨楼镇新廷社区,记者难以相信,这里曾是盐碱遍地的“穷窝窝”。“村党组织领办社会化服务组织,当起群众‘田保姆’,提升了农业效益,改变了村庄面貌。”近日,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汉生说。
近年来,萧县聚焦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机制,加速完善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赋能,走出了一条“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土地提效益、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多方共赢的新路子。
整合资源要素,做强服务主体
萧县强化顶层设计,整合资源要素,培育不同类型社会化服务主体,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定位,不断壮大社会化服务力量,扩大服务覆盖面。
该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组织、农业、供销、财政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土地托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整合村党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农资供销、财政资金等职能优势,共同形成扶持社会化服务的强大合力。出台《萧县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托管主体、试点示范、综合监管、基础建设、项目支撑、政策扶持6个方面,加强对社会化服务工作支持,同时将土地托管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重要指标。
为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萧县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将分散的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建成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6个、全程机械化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13个,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16家、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8300多人,基本实现托管地块服务全覆盖。
突出“三化联动”,构建服务体系
萧县农业产业集中度在80%以上,为推广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统供统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条件。该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规模化、统一化和品牌化“三化联动”,助力农业产业持续做大做强。
依托916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推行“八良法”(良策、良种、良法、良肥、良药、良机、良人、良效)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耕、种、管、收、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健全县、乡、村、组“四位一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擦亮“五彩”农业品牌。
以6万亩胡萝卜基地为依托,拓展“橙色”无公害农产品经济;以4000亩芦笋基地为基础,发展 “绿色”农产品经济;推广“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贫困户”葡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紫色”产业农产品经济;依托“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产业优势,壮大辣椒产业规模,打造“红色”产业农产品经济;推广“高床养殖+山林放牧”生产模式,通过吸收群众务工和收购散养白山羊等方式,打造“白色”产业农产品经济。
聚焦强村富民,提升服务实效
萧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多层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创收和群众增收致富同步推进。
该县实施“村集体+服务组织+农户”三位一体联动服务模式,村级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因地制宜开展农户土地规模集约经营,自主或委托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将村集体协调优势、服务组织专业优势与农户生产需求有机衔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村集体创收、服务组织获益”叠加共赢。探索“固定收益”“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模式,构建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相互衔接的全产业链体系,让小农户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中持续增加收益,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大农业。
据统计,由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的土地,每亩小麦单季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每亩玉米单季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同时有效减少了农资及人力资源投入。2021年,全县村集体经济增收6000余万元,全县农户净增收4560余万元。2021年11月,萧县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