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重峦叠嶂,一座座美丽的村庄点缀在绿水青山间。走进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幅山高林密、风景优美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岳西县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脱贫后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依托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大棚养蚕省工省力、安全高效,既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又能节约劳动力、提高效率,还有利于对蚕室彻底消毒防病,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在岳西县青天乡,界岭村党支部书记吴问明说,大棚养蚕是村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栽桑养蚕是青天乡的传统产业,全乡现有桑园5000多亩,年均养蚕6100多盒,产值达1400万元。过去因受技术和场地限制,该乡养蚕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益不明显。去年,岳西县出台政策,鼓励推广大棚养蚕技术,实行规模化养蚕,使蚕桑产业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如今,该乡养蚕工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效益翻了几番。界岭村新建了三座大棚,一次性可养蚕种60盒,每年可养4茬。规模化养蚕吸纳村里40人就业,解决了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难的问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保障。近年来,岳西县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茶叶、蚕桑、高山蔬菜和乡村旅游等,推进大健康、大数据、大文旅等新兴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全县茶、桑、菜、果、药等特色产业年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
截至目前,岳西县共有18万亩茶园,年产万吨干茶;全县蚕桑生产规模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年产蚕茧4000吨。此外,该县五河、毛尖山等乡镇新建香榧基地2万多亩;海拔600米以上的村种植高山茭白达6万亩,年产高山蔬菜16万吨。目前,该县已有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户1000多户,拥有民宿床位8000多张,“农家乐”日接待人数约5万人,乡村旅游专兼职从业人员1万余人,“农家乐”年经营收入达3亿元。
实施人才工程 培养“乡土专家”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去年以来,岳西县针对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品种繁多、手工业者和农村“小能人”较多的特点,积极培育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乡土专家”。
在该县河图镇金杨村,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不少优秀青年回乡创业。36岁的汪知舜大学毕业后曾在外地工作,2019年响应村“两委”号召返乡创业。他与另外两个年轻人合伙投资200万元发展香菇产业,建起35个香菇大棚,成立了方舜家庭农场。
“去年下半年,我们种植的香菇开始收获,一季可采15万公斤鲜菇。”汪知舜高兴地说,香菇一年种两季,每季可采四批。“香菇的销路不愁,目前已和武汉、安庆等地农贸市场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香菇产业还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
多年来,岳西县以龙头产业为载体,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技术院校”四方合作的经营模式,使乡土人才不出村就有用武之地。有了政策的扶持,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批乡土人才兴办企业。据悉,该县已培育“乡土专家”450余人,直接带动8000余人就近就业。
为破解优秀人才外出务工创业较多、村级带头人队伍不强且后继乏人等问题,岳西县大力实施“归雁工程”,积极回引一批“海归”“荣归”“学归”人才。截至去年10月,全县共回引有商海闯荡经历的“海归”人才35名、退役军人能创业的“荣归”人才51名、有学识远见的大学生“学归”人才129名,这些人才被选配进村“两委”班子,或被聘为村级后备干部。
该县还实施“百名博士进岳西”工程,开展“引百企、旺百业、兴百村”活动,选择100个发展意愿较强的乡村振兴重点村和相对薄弱村,每村选派1名博士任乡村振兴“荣誉村主任”,首批22名博士已到村任职。“如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家或年轻人来到村里,加入村级班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岳西县委组织部农组办主任王建树说。
畅通农村道路 打造美丽乡村
“出门就上岭,芭茅割着颈。”这是岳西县天堂镇余安村村民几十年前形容当地交通状况的一句顺口溜。“后来,村里发动群众出工出力,用锄头、铁锹硬挖出了一条大约两米宽的土路,勉强能让三轮车通过。”今年55岁的村民王承生见证了乡村道路的变迁。
要想富,先修路,对一个山区县来说,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就是最难、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该县着力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不仅完成了“村村通”,还实现了“组组通”。余安村还实现水泥路组组通、户户通,村主干道平均宽4.5米,在转弯、陡坡处都安装了防护栏及安全标志。
岳西县平均海拔600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69座,是大别山区唯一纯山区县。过去,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为此,该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上高速”。目前,全县已有105、318两条国道和六潜、岳武两条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六安至安庆高铁也已开工建设,武安高铁列入皖鄂两省铁路规划,立体化的交通网为该县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除了便利的交通“大动脉”,岳西县260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如“毛细血管”将千家万户连在了一起,在全省率先实现“组组通”硬化路,并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如今,岳西县已从落后闭塞的山区县变成外通内畅的示范县,县城通往最远的乡镇只需一个半小时,外联合肥、武汉两大城市均在两小时左右的路程。
“现在,岳西县的高山蔬菜在48小时内就能从田头送到合肥、武汉和苏浙等地消费者的餐桌上。”主簿镇原生态合作社负责人王艳华笑着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也让城里人吃上新鲜的山里货。
“群众的小康生活不仅是物质上富裕,还体现在生活环境美上。”据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围绕打造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重点乡镇的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把每个村庄都打造成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截至去年底,该县已累计完成2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44个,特色小镇、美丽宜居村庄、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美丽休闲乡村不断涌现。(徐进群 孙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