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四川美术学院:坚持三个“就地”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2-05-20 15:43:16 来源:宣传处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四川美术学院秉持根植乡土的学术传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运用创新设计描绘乡村、激活乡村、赋能乡村。近年来,结合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消费品需求变化,坚持“就地取材、就地立意、就地生产”,将脱贫地区独特资源优势与当地历史人文等文化元素紧密结合,以农村产品为载体,深挖文化赋能、文创增值,开展“文化+农产品”“文化+手工艺”“文化+数字经济”等多元融合创新模式,助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一、文化元素“就地取材”,农产品能叙事载“乡愁”。以在地文物为核心深度梳理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物产等独特文化资源,植入脱贫地区农产品,赋能增值。一是深度挖掘。深入研究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将古朴醇厚的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等遗址,技术精湛的传统制盐、大宁河刺绣、三峡皮影、水口银丝面、木雕,纹饰精美的弋射收获画像砖、大溪文化的陶器,与农产品进行深度融合并开发出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二是文化叙事。按照“文化赋能农产品、农产品承载新文化”的目标路径,将“巫、盐、药”文化进行IP符号萃取,在设计美学的规约下将“文物IP”图像符号应用于农产品包装形象,文化叙事、产品传播,用沉浸体验带来高品质消费,实现产品“美起来”价值“涨起来”。三是乡愁叙旧。与当地工匠、非遗传承人合作,结合民俗民情和童趣乡愁,将包装设计简约化、艺术表达民间化,增加产品识别度和吸引力,打造具有浓郁乡愁特色的品牌形象。比如,结合当地出土的“盐井画像砖”“弋射收获画像砖”文物及相关历史字画等图案,改造升级腊味礼盒价值。增加产业收益和群众收入,继承并发展传播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农耕文化。

       二、创意设计“就地立意”,手工艺产品有美感有质感。结合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点,就地立意、就地设计,将文化元素融入服饰、红叶、木雕等产品加工设计,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一是丰富产品趣味。根据三峡皮影、地方木雕、传统剪纸、刺绣等蕴含的人物形象、图案、色彩、技艺与文物,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图案再设计再创新,开发丝巾、背包、香囊、摆件、裱框画等一系列产品,增强了产品视觉趣味、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二是重塑产品结构。在产品研发上深度融合具有文化性、地域性、乡土性的美学元素,将非遗传统木雕工艺培育为旅游文创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重塑与拓展传统手工艺产品结构,木梳、红叶、食盒等变成了游客喜爱的文创潮玩和盲盒手办。三是提升产品价值。与当地帮扶车间合作,将文物IP和当下生活美学注入非遗手工艺,使得木梳造型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售价从29元提升到189元,年产销50余万把,有力促进地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和乡村振兴车间等产业载体的转型发展。暨满足消费需求,又增强农民文化认同感,在培育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同时,又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基础。

       三、文化产品“就地生产”,数字化助推当地群众稳岗增收。运用数字化技术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培训难度、拓展销售渠道,助力脱贫地区群众增加就业,稳定收入。一是数字化应用。将提取转化的文化文物IP符号数字化,以动画形式展示创作过程,方便调取应用和就地生产。制作工艺视频化,减少技能培训,方便群众就地灵活就业。比如,将文物IP符号转化为大宁河刺绣图像,拍摄宁河绣娘依据文物IP符号的刺绣全过程,将“图像”“行为”组成的文化符号转变为数字符号,从而简化制作工艺,壮大“小作坊”。二是网络化推广。以数字化成果为基础,设计以当地互联网或企业APP为承载推广平台,辅以针线、布料及创意产品图样为辅的礼品套装,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跟学宁河刺绣,体验亲手制作宁河刺绣文创产品,创新了数字经济下非遗价值的实现方式,将独特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数字乡村的经济要素,增强游客体验感,留住“回头客”。三是多维度受益。协调提供销售平台和价值实现渠道,寻求与木雕车间、宁河绣娘合作,变工匠体力劳动为以版权收益为主的脑力劳动,实现农产品到“文创商品”“体验商品”“数字商品”的转变,激活农业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验价值和版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