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垃圾杂草遍布的臭水沟变成了今日美丽的群众文化广场,这要感激乡村振兴的春风带来的及时雨。”5月16日,走进安仁县华王乡东桥村,只见村支书曹联孝正在组织劳力给水塘周围架设大理石护栏。60来岁的村民曹贱华向支书提出了一个新要求:“水塘已硬化好了,我家愿出2万元装个喷泉。”透过曹贱华积极真诚的要求,让人感受到了东桥村在乡村振兴中催生出的一座座“振兴桥”……
墙上的“连心桥”
在东桥村625户农民家里的大门口墙上,都贴有一张红色的“党员联户明白卡”。卡上除了写有联系方式外,还有“五到户”(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的承诺。
新屋组脱贫户曹小平因小女儿患大病,尽管享受到了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但仍然在返贫边缘徘徊。负责联系他家的党员廖丽梅千方百计帮扶,多次跑到县工业园联系,把他妻子黄莲娇安排到一家工厂上班,月薪约5000元。近一年多来,全村49名党员通过“明白卡”为群众排忧解难300多人次。
村里还乘势而上,创新“智慧党建”延伸墙上的“连心桥”,让“云广播”在村组范围内全天候滚动播放。曹联孝介绍,村里拓展互联网+基层党建平台应用场景,加快形成“线上+线下”“资源+技术+平台”的全流程、一体化党建服务体系,通过召开外出党员、乡贤的云端座谈会,进一步凝聚基层群众战斗堡垒作用,为东桥村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目前“智慧党建”已覆盖全村,帮助支村两委高效灵活地开展基层管理工作,成为宣传党委政府工作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载体。在外务工的村民们说,自从装了这个云端系统,可以在手机上了解到家里的情况,出门在外都比较放心了。
田间的“产业桥”
东桥村曾是个省级贫困村,2016年整村脱贫摘帽后,村党支部便带领农民掀起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产业兴村富民的路子。村里出台了《东桥村产业开发激励办法》,村委会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合作社予以奖励并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产销、矛盾纠纷等困难。此外,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还主动到外地学习种养技术,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来村开展种养技术培训,累计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学习150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30余次,听课学习500余人次。该村还采取“党支部+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流转土地,先后建立了生猪、龙虾、优质烟、优质米、枳壳中药材、红薯粉加工等产业基地13个。
红旗组农民陈小文因成长路上受到挫折,对生活失去信心,整天游手好闲。村干部唐春开与他结为帮扶对子后,科学引导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鼓励他养殖黑山羊100多头,还出面协调关系,流转土地75亩种粮,其中抛荒田35亩,去年他家实现收入10万多元,还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
村里还注重发挥乡土能人的龙头作用。曹培顺是个懂技术、会管理的青年农民,村里从服务、项目、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扶助,使他如鱼得水,大显身手。2021年他与村民签订种植收购,带领村民规模种植红薯400亩,同年10月11日,他投资60多万元的红薯粉条加工厂投产,带动35名村民就业,月工资2600多元,村民红薯亩产收入达30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村民高兴地说:“村里的小红薯如今变成了金疙瘩。”
2021年,东桥村集体经济收入21.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今年农业产业来势更好。
攻难的“真情桥”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华王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当好“火车头”,带领村干部、农民党员务实干,锤炼出了“担当有为见功力,乡村振兴凝合力”的硬作风。东桥村5名村干部和49名党员拧成一股劲,一条心与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团结合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谱写出爱民、帮民、富民的新篇章。
5月12日,驻村工作队队长谭桂兴在走访低保户曹乙桂时,发现其妻子患病,其正在县一中读书的女儿遇到经济困难。谭桂兴当即与县一中负责人联系,很快帮助其女儿减免学杂费4000元。
真心服务群众见真情。在东桥村,12个村民小组长是一个有亲和力、战斗力、号召力的团队,他们活跃在乡村治理等工作一线,当好铺路石。该村小市组由于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致使50亩农田抛荒。但村里提出土地流转征求意见时,有的村民想不通而不愿意。组里的老党员唐乙生、原村干部陈孝群接连召开三次“屋场会”,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释发动,终于让全组110亩农田全部流转规模种植优质烤烟。村民到烟田打工,一天工钱90至120元,组里、村里还因此增加了财税收入,一举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