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平凉红牛产业链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 2022-06-01 09:27:18 来源:平凉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平凉素有养牛的传统,从役用到肉用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优质的本土种质资源——平凉红牛。

       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平凉红牛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导产业。至2021年底,全市牛饲养量达91.32万头,出栏38.89万头,产业综合收入97亿元。但仍存在产业化水平不高、利益传导机制不畅、要素协同能力不优等问题,特别是没有形成现代化产业链,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发展胜势。

        找到短板弱项,打通难点堵点,是理顺上下游关系,促成经营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链式思维”和系统思维,实现发展产业到发展产业链转变的关键。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按照“3659”总体思路,对标平凉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我市制定出台了《平凉市平凉红牛产业链实施方案》《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以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重点,打造平凉红牛产业链的四个维度,促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扩繁增量 拓展平凉红牛产业链的“广度”

      2月13日开工,4月初建成投用,新建牛棚2.2万平方米,运动场2.3万平方米,青贮池5580平方米,日粮加工厂9720平方米,新增养殖规模3200头——这是昊康牧业二期改扩建工程交出的成绩单,从规划建设到投产运营,体现了静宁速度,为全市养牛企业树立了标杆。

    “昊康二期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链党建联盟党委的指导。”静宁县畜牧兽医中心主任李宏强介绍,静宁县平凉红牛产业链党建联盟党委抽组17名党员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先锋服务队”,巡回指导养殖企业、农户做好合理建棚、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

  “‘先锋服务队’指导我们完成了300头基础母牛分群,开展了229头基础母牛基因组DNA提取、母系遗传检查和基因组芯片的基因型检测,建立了150头平凉红牛基础母牛遗传系谱等工作。”甘肃雄康牧业有限公司经理杨彦荣说。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红色领航产业链党建联盟建设,按照“一产业链条一党建联盟”的模式,依托九大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和“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党组织成立产业链联盟党委,把党的建设全面融入产业发展。

       按照建设要求,静宁县平凉红牛产业链党建联盟探索实施了“1+3+N”模式,在甘肃雄康牧业有限公司设置全县平凉红牛产业链联盟组织机构,通过联盟党委牵头抓总,3个链主(员)企业党支部分工负责,带动31个联盟企业参与到平凉红牛产业党建链上来。目前,已覆盖全县100个平凉红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村,带动发展党员养牛户1060户,谋划实施平凉红牛产业重点项目19个。

      平凉红牛产业是我市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带动27.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把平凉红牛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然而,由于现有牛产业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散户养殖仍占到60%以上,导致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既加强了全产业链的联结模式,又提高了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还扩大了肉牛养殖广泛性,进一步拓展了平凉红牛产业链的“广度”。

       拓展平凉红牛产业链“广度”的另一条现实途径,是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平凉市平凉红牛产业链实施方案》提出,坚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养牛计划,打造一批存栏万头以上的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存栏千头以上的养牛重点村,培育一批存栏百头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一批存栏十头以上的养牛大户,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崆峒区寨河乡大路村村民刘喜民去年回乡创业,在乡上的集中养殖小区包了2幢牛棚,买了26头牛开始创业,育肥6个月后卖了4头,收入近1万元,这让刘喜民非常高兴,也坚定了他发展红牛产业的信心。

       崇信县黄寨镇按照废弃窑洞集约养、养殖小区规模养、农户分散养三种模式,改造提升养殖小区6个,建成大麦沟、甘庄、茜洼窑洞养牛示范带4处,全镇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8万头和0.87万头。

       庄浪县永宁镇计划扶持培育一批养牛专业合作社、现代家庭农场和养牛大户,鼓励他们与散养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成立永宁镇平凉红牛协会,将更多农户带入产业链,实现肉牛繁育组织化、规模化、效益最大化。

……

       从东到西,养牛大户、养牛重点村、红牛强镇争先恐后壮大规模、建强基地;从西到东,家庭牧场、养牛合作社、龙头企业不失时机紧密合作、扩大经营,平凉红牛产业的家底越来越“厚”。

       突出强龙延链 拉伸平凉红牛产业链的“长度”

       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鼎康平凉红牛育肥场,一头头毛色红亮、体格健硕的“平凉红牛”正在悠闲的散步、听音乐、挠痒痒。平凉红牛良种中心,25头精心选育的纯种平凉红牛种公牛正在各自的“单间”里养精蓄锐。旭康食品有限公司的屠宰分割生产线、罐头生产线、兰州牛肉拉面生产线正在根据订单正常生产……

       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公司是一户集育种、育肥、屠宰、分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平凉红牛全产业链企业。“今年计划新建年屠宰分割5万头肉牛标准化生产车间1座,新上屠宰分割生产线1条。”旭康公司总经理程强表示,将充分发挥平凉红牛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小规模养殖户进入产业链条共同发展。

       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链群发展现代化,我市以农头工尾、强龙延链为抓手,着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紧盯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向上下游双向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拓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产业竞争力。

       市委副书记、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苟永平多次深入各县(市、区)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带队招商引资,围绕制约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安排部署平凉红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问题。

    “我们将重点实施强龙延链工程,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纵深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打造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刘双明表示,将扶持链主企业自身形成链式发展、多维发展、散射式发展,实现从“抓产业”到“抓产业链”的转变。

       刚刚“出城入园”的伊通肉制品有限公司,正在抓紧建设平凉红牛“中央厨房”。“‘平凉红牛’不缺名气,缺的是加工和产业配套,好东西没有卖上好价钱。”伊通公司总经理兰亮亮说,“中央厨房”建成后,除原有的酱牛肉生产线外,公司还将增加牛肉丸、灌汤包、速冻水饺等方便食品生产线,同步开发食用牛皮等休闲食品,提高牛肉制品附加值。“经过精细加工后,一头牛的利润至少比之前翻一番。”

       同在平凉工业园区的甘肃中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牛骨小分子活性肽的生物科技公司,开发出了营养食品、功能性食品、美容化妆品3类50多种世界领先的产品,但大部分产品只能作为原料销往其他厂家进行二次研发包装销售。“我们正在建设中肽系列终端产品深加工GMP标准车间,建成后产品可以直销市场。”中肽公司经理张承恩介绍,产品附加值会大大增加,实现年销售收入8.6亿元。

       经过近4年的发展,甘肃陇上草牧业有限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饲草品种不断增多,年可生产优质饲草5.75万吨,产值4390万元。公司积极探索草畜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贫困户)”饲草订单种植收购机制,带动24个合作社(种植大户)710户农民签订饲草订单种植合同1.3万亩,为当地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子。

       据介绍,今年全市升规入统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将达3户以上。至2026年,域内肉牛年交易总量可达25万头,本地年屠宰肉牛25万头,优质高档肉牛屠宰分割能力5万头,牛副产品综合利用率50%以上;奶牛存栏规模达5万头、年鲜奶产量达15万吨以上。届时,全市牛饲养量将达103万头,平凉红牛产业年产值达230亿元。

        锚定中国牛·优质肉 打造平凉红牛产业链的“高度”

     “香港人喜欢吃鲜活牛肉,凌晨2点宰杀,早上7点就端上餐桌。平凉红牛风味独特,在香港高端消费市场是无可替代的。”静宁县界石铺镇供港肉牛养殖出口基地负责人赵建仓说,自2020年10月取得商务部自营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以来,高品质的平凉红牛在香港市场价格独领风骚且供不应求,目前已累计供港出口以平凉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近4000头。

       供港红牛备受青睐是有依据的。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坚挺,脂肪沉积丰富均匀,香味醇厚浓郁,据国内基因测序,平凉红牛与日本和牛属同一祖系,所生产的优质高档雪花牛肉已达到中国精极雪花牛肉质量水平,被称为牛业“茅台”。

        高档品质的保证来源于多个层面。

       我市成立了平凉红牛研究院,组建了以平凉市专家为主体,牛产业链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平凉红牛产业技术体系,制定了平凉红牛饲养、屠宰、加工等8个方面的标准,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育种看,促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落地平凉,由业内首席专家主持指导,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平凉红牛培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新品种,把平凉红牛打造成为中国大动物育种的第一品牌,将平凉打造成平凉红牛国家级育种核心区。

       从养殖看,按照“因地制宜、自繁自育、适度规模”的原则,着力扶持、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广肉牛养殖数字化、智能化,确保平凉红牛吃、喝、住、行等都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标准进行,打造肉牛养殖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从饲草看,组织实施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推广等项目,为生产特色优质肉牛提供饲草保障,大力推进玉米秸秆青贮工作,扶持新扩建一批专业化饲草料收贮、加工企业,全面提升种、收、贮、用综合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高档品质决定了平凉红牛必然要走高端路线。

       泾川旭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真空包装熟肉制品、罐头产品、分割肉类和冻干食品在国内各大城市均有销售,部分产品出口到法国,德国,沙特、韩国,高档雪花肉甚至卖到两公斤3880元的高价。

       崇信伊顺祥清真牛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以精细分割、全封闭冷链控制,独创优势排酸技术,进入北京等高端消费市场,不仅可以全方位满足日餐、西餐、韩餐等客户要求,还开发出了符合中餐需求的系列产品,在中国高档肥牛市场中确立了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市突出“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建企业品牌22个。2008年,平凉红牛成为国内首个活牛证明类商标;2018年,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2019年,“平凉红牛”成为“甘味”农产品家族中的“好中优”,并获得自主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2020年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平凉红牛”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

       坚持绿色循环 挖掘平凉红牛产业链的“深度”

       天气渐热,天源生态农业园日光温室里的辣椒、西红柿、桑葚等正值采摘期,游人不断。过去几年,这里一直是市民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采摘旅游,是平凉天源农牧公司的产业链条终端。经过近20年探索,天源公司已经形成了“旱作农业种植—标准化肉牛养殖-粪污有机肥加工-设施有机果蔬种植-采摘观光休闲农业”的循环经营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态势。

   “农旅融合大有文章可做。”天源公司总经理郭凯对今后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依托田园风光和平凉红牛养殖基础,发展牛餐饮、牛科普、牛文化,建设甘肃首个“红牛”主题田园综合体,平凉首家以红牛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深入挖掘平凉红牛IP,延长平凉红牛产业链条。

       围绕平凉红牛产业,我市逐步探索出了多种发展模式,如以“养牛场(户)+种植大户”“养牛场(户)+种植合作社”“家庭牧场+流转土地”为主要形式的“种养结合”模式;以寄养代繁、托管饲养、股份合作、订单养殖为途径的“多种经营”模式;以“饲草玉米-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果菜种植”为链条的“绿色发展”模式;以牛产业为中轴,上游推动发展优质饲草种植、饲料工业,下游带动发展餐饮养生、冷链物流、康养文旅等业态的“三产融合”模式。

      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村,果畜互支互促循环经济产业链示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300多亩高标准饲用玉米出苗茁壮,120亩新建矮化密植示范园迎风生长,投资1060万元新建的标准化平凉红牛核心繁育场一期工程已经投用,“种养结合、果畜互促、融合发展”的模式扎下了根。

       静宁县细巷镇聚焦特色蔬菜、平凉红牛两大支柱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资金1171.5万元、土地720亩,建设4公里绿色蔬菜长廊,规划养牛300头,高标准打造了集绿色生态、立体高效、多元发展、种养循环为一体的韩川-谭店农业示范基地。

       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极大推动了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能力,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崆峒区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依托有机肥生产线终端,以4个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2个大型沼气工程和19个区域性粪污收集中心为连接点,形成‘畜-肥+’的发展模式。”崆峒区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林欢庆表示,项目建成后,可使崆峒区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由75%提高到92%,达到畜禽粪污全覆盖集中处理利用。

       崇信县争取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依托县农发公司,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和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以农用优先、多元培育为原则,形成了“秸秆-饲料-肥料”利用模式及“秸秆-食用菌基质-有机肥”双向循环模式,还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绿色循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围绕平凉红牛所建构的任何一种循环链,无论闭环还是开放,其指向都是要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拓展经济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的目的,都将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