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市以科技支撑创新模式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 2022-06-02 10:39:48 来源:梧州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梧州,三江交汇,有着丰富的渔业水产资源。

      为把这个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围绕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和“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创新发展新模式,通过打造示范、以点带面等措施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成功打造了4个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场、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6个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据统计,202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8.31万吨,同比增长3.28%,涉渔农民收入持续稳增。

生态种养 科技支撑

       如今,走进龙圩区龙圩镇念村的稻渔种养示范基地,置身绿油油的田野里,吹着凉风,看着各种禾鱼在稻田里游弋,农耕牧歌的气息扑面而来。该示范基地负责人蒋田忠说,投资方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进高标准集中连片稻螺、稻鱼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效果。

       而通过树立发展生态渔业理念,我市已充分利用优质的环境资源和便利的区位优势,加速构建招商引资网络,深入开展产业招商,成功引入广东何氏水产、田中农业、兴民富硒农业、宏威渔业、金柏林农业、鑫坚农业、鼎盛农业等一批渔业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为带动,增强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据统计,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争取到上级下达的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项目26个,总投资3亿多元,争取到扶持资金1.4亿多元。

       同时,我市积极探索打造稻田一年多造、反季节养殖、“稻+螺+鱼”“稻+螺+虾”、不外排水式池塘自净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水、“跑道式”养鱼等养殖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市已实施渔业科技项目19项,其中有10项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通过科技支撑,我市把渔业发展、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农业资源与休闲内涵有机融为一体,走出一条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助“三农”的新路子。

突破瓶颈 创新模式

       近日,在岑溪市诚谏镇大新村荣坚水产专业合作社里,该市的水产科技特派员吴海贵进行淡水养殖鱼类苗种疫病监测采样,并指导养殖户对带病鱼苗治理对症用药。

       其实,在2021年,我市已全面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推进解决水产苗种的“卡脖子”问题。并严格落实检疫制度,认真实施水生动物防疫及疫情测报项目,强化组织开展水产苗种检疫工作,县级水产疫情防控监测站从无到有,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成效居全区前列。2021年,全市完成水产苗种产地检疫428批次,检疫苗种数量达4855万尾,水产苗种培养突破13.45亿尾,大幅降低了本地养殖户对外地水产苗种的依赖性。

       在解决苗种问题的同时,我市还着力在池塘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等养殖新模式上下足功夫,大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市池塘养殖面积稳定在5万亩,水产品产量突破3.99万吨,打造出以岑溪市、藤县、蒙山县、长洲区、龙圩区为主的池塘养殖优势区,并通过控制污染源、推进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等方式,促进池塘生态养殖。

       此外,我市将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纳入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当中,以龙圩区为核心区域,打造综合种养、农旅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全市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5000多亩,稻田养殖产量达2000吨以上。同时,我市通过推广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循环水养殖、圆形池循环水养殖),解决水产养殖对池塘、水库等自然水域的高度依赖和渔业养殖尾水处理问题,实现“一水三用”,促进渔业全年稳产高产。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基地、124个养殖池(约8000立方米),实现了节能降耗、增产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