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椰林风景快速倒退,在午间2点火辣太阳的照耀下,一切都是金晃晃的鲜活。“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全媒体采访团记者所乘坐的大巴车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停下:竹竿舞阵的噼里啪啦、织黎锦的绣娘唱的歌儿、黎族阿妹的嘹亮歌声……一声一声在四面环山的东方市白查村半空中交叉重叠,像云雾缭绕。一间间像倒扣的船型的、茅草覆盖作为屋顶的屋子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是白查村的典型黎族民居——船型屋,这也是记者团此行采访调研的重点所在。
5月28日,在白查村,黎族织布娘正在织锦。海南日报见习记者王程龙摄
白查村,保存着黎族先民的81间船型屋和6间谷仓,是海南船型屋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传统村落。近些年来,白查村做好船型屋的保护和修缮,做好船型屋为代表的黎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在搞“活”船型屋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搞“火”了自身。
保护和传承,船型屋“活”起来
2008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村落原有居民71户,2009年民房改造后,全村居民搬迁至白查新村居住,此后村子交给了文物局保管。”据东方市文化馆馆长陈荣川介绍,文物局在充分了解船型屋的特性以后,对船型屋进行开门通风处理,防止发生霉变,因此得以让船型屋保存至今。
5月28日,在高空俯瞰在白查村。海南日报见习记者王程龙摄
此后,村子里还将船型屋编号处理,将道路硬化处理。
记者来到一间船型屋面前时,65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符春英正在对船型屋屋顶进行重新修缮,“目前,东方市有10位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接下来,每年还会开展10期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将老手艺传承下去。”符春英停下手中的活对记者说。他所说的技艺培训,是东方市为保护和传承船型屋技艺举办的培训,也是东方市正在对船型屋非物质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具体举措之一,所谓的生产性保护,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生产过程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
下一步,东方市还将对照申遗标准,从黎族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村落形态和建筑修复等方面着手,及时开展抢救性修复工作。
5月28日,在白查村,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正在进行培训。海南日报见习记者王程龙摄
现在的白查村,游客络绎不绝,原本的古老村落,已经焕发生机,在金灿灿的阳光下,原本固态的船型屋似乎焕发了生机,变得鲜活。
旅游开发,白查村“火”了起来
白查村作为黎族传统村落,船型屋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成为我省保护黎族传统聚落的成功典范。而船型屋也带动了白查村的旅游产业发展。
“船型屋包含了黎族先民的智慧,还蕴含着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今天一看,真的了不起。”一位游客对海南日报记者说,像她这样慕船型屋之名来的旅客还真不少。“现在白查村每天都能有两三百人的参观量,节假日最高能达到1000人左右。”陈荣川对记者说。
“我们持续推动船型屋营造技艺得到活态传承,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东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建辉说。为了促进文旅融合,东方市请专家团队指导,防止建设过程走歪路;挖掘整理船型屋营造技艺,出版书籍、拍摄专题片,培育传承人;并将黎锦、欧欧调、竹竿舞等黎族文化元素整合在白查村进行集中宣传展示,让旅客感受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这片热土上的生存技艺。
下一步,白查村还将成立集体经济公司,由公司承担旅游开发的任务,让村民成为村子里旅游产业的收益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