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收完麦子种水稻 北京顺义前鲁各庄村实现稻麦两茬种植
发布时间: 2022-07-12 15:14:58 来源:新京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六月中下旬,顺义区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村的麦田刚刚完成麦收,七月初,这块田地已经插上了水稻秧苗,经过两年的尝试,刘晓辉初步实现了稻麦两茬的种植方式。7月8日,前鲁各庄村箭杆河边合作社社长刘晓辉带着大米、鸭蛋等农产品,在张堪文化节上展示,他告诉记者,稻麦两茬曾是父辈们的心愿,经过试种目前也初步实现了小麦和水稻的轮作,今年合作社种植水稻的面积有所增加,达到了210多亩,目前已经完成插秧。10月中旬,水稻收获后,这块稻田将进入休耕期,为来年种植做准备。

       据历史记载显示,北小营镇历史悠久,西汉初期,在狐奴山下,北府村南,设有狐奴县,属古渔阳郡。而北小营镇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渔阳太守张堪于狐奴山下开创北方种植水稻先河,史称 “渔阳惠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同时,志美行厉、乘折辕车、情同朱张、乐不可支、麦穗两歧,也均是出自顺义且与张堪有关的成语典故。

  土生土长的前鲁各庄村人刘晓辉,对张堪文化耳熟能详,2012年,他从文化公司转行开始种水稻,“当时就想从张堪文化延伸到农业,加上小时候种稻子的画面经常浮现在脑海里,就想到种水稻。”虽然没种过水稻,但刘晓辉也向父辈们讨教经验,从五六亩水稻田开始试种,今年面积又有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突破了往年的最高值。

      现在种地和以前大不相同,过去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新一代农民通过无人驾驶插秧机等科技手段种田,农民不累,种出来的粮食也安全,这是刘晓辉从事农业后切身感受到的变化。他告诉记者,父辈们很早之前就想实现稻麦两茬,但在北京收小麦和种水稻的时间非常紧,从小麦收获到水稻插秧,中间只有十多天时间,但是要完成收割、灭茬、撒肥、旋耕、上水、耙地、插秧等多个步骤,稻麦两茬种植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机械化种植。

  在北京地区稻麦两茬种植并不多见,记者向相关农业专家了解到,在北京地区,稻麦两茬的种植方式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了,甚至要追溯到二十多年以前。

  通过麦子和水稻轮作种植,水稻与鸭子共存,每两年休整地块时种一季油菜花等种植办法,在刘晓辉的200亩有机水稻田里,实现了不打药不施化肥,鸭子成为“除草员”。“稻鸭共存的方式,经过五六年的摸索基本形成,水稻成熟的时候,鸭子正好出栏,同时也能够增加一些三产的体验项目,我们也在探寻更合理的高标准有机农业的生物循环系统。”刘晓辉介绍,现在这块地里的水鸟种类特别多,一到黄昏的时候成群结队的白鹭在稻田里,还有野鸭子留宿,后续计划组织摄影爱好者到这来拍拍鸟。

      通过尝试多样的种植方式,刘晓辉尝到了甜头,田地里产出的大米、面粉、大豆、菜籽油、鸭蛋、鸭肉等多样农副产品,受到了顾客的认可,除了在线上销售,还成为了“顺意好礼”。刘晓辉说,“水稻不仅代表了前鲁各庄村,也是北小营镇甚至顺义区的文化积淀。”

      记者了解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旅融合,北小营镇已经连续5年成功举办水稻插秧节、丰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打卡,体验北国江南的独特魅力。下一步,顺义区将继续挖掘张堪文化和狐奴文化价值,探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推动“张堪文化”品牌建设,把文旅融合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