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岐山县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牢牢把握乡村为农而建的工作方向,始终致力于生态宜居这一关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以提升村容村貌为突破,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满足群众期盼为目标,立足农情、顺势而为,聚焦民生、主动作为,聚力打造惠民新村搬迁群众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突出“清、分、变”三举措,推进人居环境生态化。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一是在“清”字上下功夫。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细化环卫作业服务标准,配备6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全面清理村庄内外、房前屋后、街道两旁垃圾、杂草,彻底清理公路两侧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倒乱排,集中攻坚了一批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难题,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乡村颜值魅力更加彰显。二是在“分”字上探路径。分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积极探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完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在村口、路旁、院内分区域设置垃圾分类箱,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群众分类投放,实现全域保洁无死角、定时清运不间断,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约化、资源化利用。三是在“变”字上想办法。持续转变农民传统生活方式,针对搬迁居民由村入城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通过广播、微信、横幅等方式,引导群众不乱丢垃圾、不乱倒污水、不随地吐痰、不乱堆农具,搞好个人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广大群众养成了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突出“站、心、厕”三服务,推进乡村生活便利化。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一是便民站点利民。针对搬迁居民中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站,将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劳动保障、卫健服务、证卡服务、残疾人服务等26项便民事项纳入服务大厅,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质量,全心服务于受理、提交、办理、反馈、回访各环节,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为群众提供更舒心、更暖心、更省心的优质高效服务,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文化中心乐民。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对图书馆、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娱乐健身室全天开放,方便村民学习、娱乐和健身,培养群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焕发乡村文明建设新气象。三是公共厕所便民。小厕所,大文明。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如厕需求,解决村民广场活动的后顾之忧,建设无公害公共厕所1座,污水管网接入城区大网,引领提升乡风文明。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引导群众对自家厕所实施“一日一清洗、一日一消毒”,保持家家户户厕所清洁卫生,全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三、突出“光、棚、劳”三载体,推进群众致富产业化。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就业创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支撑。一是光伏项目熠熠生辉。坚持把发展绿色能源经济作为重要载体,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光伏项目政策支持,村内建成安全可靠、维护简单、无环境污染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年发电约11万千瓦,收益9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双赢。二是设施大棚绿意盎然。坚持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针对广大居民务农特长,建成10个设施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草莓等,改造完成15亩葡萄园,让搬迁群众成为“田园工薪族”,走出新型致富路。三是劳务合作就地就业。建立易地搬迁户后续帮扶长效机制,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发展共享用工、多元化就业,联系宝鸡兴达医药包装有限公司、陕西三联盛业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惠民新村群众签订劳务协议,将村民牢牢嵌入产业链,带动群众就近增收,确保每个脱贫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有务工收入。
四、突出“党、融、情”三关键,推进服务群众民本化。坚持把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一是党建引领聚民力。成立惠民新村党支部,安排县行政审批局副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带领2名青年干部驻村帮扶,推行驻村工作队主抓、凤仪西路社区齐抓、全体党员共管模式,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激发群众致富内生动力,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农旅融合帮民富。经过充分调研分析,依托距离县城近、多元化消费需求旺盛等有利因素,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建成葡萄、草莓采摘园,打造休闲采摘、观光旅游、户外写生为一体的休闲园区,提升发展水平,创新发展理念,为群众提供可持续的增收途径。三是用心用情解民忧。安排专门人员成立工作组,定期入户走访,宣传搬迁政策,开展家庭水、电、气、暖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上门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矛盾处理等方面困难,让居民时刻感受党的关怀、干部温暖,倾力打造搬迁群众温馨幸福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