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五坚持”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2-07-14 18:16:58 来源:乡村振兴综合科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张掖市按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设好班子”的总要求,强规划、抓产业、树乡风、重文明等多措并举,立足我市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努力在规划引领、产业升级、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治理提效6个方面走在前、作示范,树标杆。

       一、坚持“住上好房子”,让村容村貌美起来

       按照注重科学选址、突出特色、体现经济实用,以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市人居环境水平。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功能完善、综合配套,着力村落民居、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民主管理“五大重点”,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行动,推进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坚持规划引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农村为腹地、以“四区四线”为重点,做到乡村规划与县城、中心镇规划有效衔接,因地制宜规划定位乡村特色风貌,打造甘州区西遇宿集、临泽县筑梦新居、高台县屯泉小镇、山丹县永宁新村、民乐县民新城安、肃南县红石窝村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建设民生工程。在资金筹措上,按照每户“财政补助10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的政策,争取落实补助资金15.22亿元、贴息贷款7.61亿元,并积极构建“政府投、群众出、单位帮、社会捐、银行贷”多元投入机制,目前已签订搬迁协议9693份,拆迁2058户,今年18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在标准把控上,坚持高标准打造、严要求验收,紧扣省级乡村建设示范行动3大类23项指标开展工作。2022年乡村建设示范村实施项目439项、投入资金49亿元,其中:硬化村级道路69.34公里、维修道路27.7公里,架设路灯2801盏,铺设饮水管网26.7公里、污水管网122.36公里,修建污水处理站14个,修建户用浴室761间、公共浴室30间,改炕427户。12个市级示范乡镇、120个市级示范村实施项目543项、投入资金67亿元,其中:硬化村级道路123.34公里,架设路灯3271盖,设置生命安全防护设施2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108.38公里,修建污水处理站10个,修建户用浴室1775间、公共浴室41间,改炕533户,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很明确。省级示范镇和示范村要在11月底前100%完成,市级示范乡镇和示范村要完成50%以上的创建任务。

       二、坚持“过上好日子”,让富民产业旺起来

       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速乡村产业强链提质,推动形成特色产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发展新格局。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坚持“农头食尾、接二连三”方向,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优化布局3大板块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漠设施农业,建设6大产业功能区(现代种业、奶牛肉牛、绿色蔬菜、专用马铃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构建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玉米制种、奶牛肉牛、绿色蔬菜、戈壁农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全国重要的“粮仓子”“菜篮子”“肉架子”“奶袋子”地位。今年全市播种农作物制种130万亩、绿色蔬菜95万亩、中药材40.5万亩、马铃薯25万亩,新发展戈壁农业1.65万亩;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区100个、总量达到1589个,上半年牛饲养量98.8万头、出栏27.1万头,同比增长15.2%和33.6%;羊饲养量585.75万只、出栏195.02万只,同比增长15.2%和26.7%。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聚焦10条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主粮主食加工、酿造、肉制品、马铃薯、种子加工、乳制品、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红枣瓜果),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步伐,新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总量达到111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9家。持续用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307家、家庭农场3957家,联结带动农户21.7万户,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三是培育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巩固提升“两带四区四线”示范和休闲农园、农家乐、民宿等建设运营水平,串点成线、连线带面,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精品乡村旅游点、旅游线,年内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景点70个以上,力争乡村旅游收入突破35亿元。四是打响擦亮优势农业品牌。深入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着力提升“张掖玉米种子”“张掖肉牛”“金张掖夏菜”等优势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认证“三品一标”45个、总量达到267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甘州娃娃菜等7个农产品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民乐紫皮大蒜等34个农产品入选“甘味”企业商标品牌目录。五是拓展强化农业园区建设。优化完善功能布局、延伸壮大产业链条,不断提升6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和6个省级现代产业园规模、质量、效益,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领带动全市农业提质增效,12个省级以上农业园区吸引47家龙头企业入驻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就业11.3万人、其中二三产就业6.6万人。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坚持“养成好习惯”,让移风易俗兴起来

       注重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结合、政府主导和农民主动的结合、“硬中有软”和“软中有硬”的结合。全市持续开展治理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两项治理行动,抓好道德评议,发挥家风教育馆、“红黑榜”“陇小飞说文明”系列公益广告等作用,推动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高台县果树村通过“一条主线”建机制、“两个方向”定标准、“三种方式”记分值、“四项举措”严奖惩,推行乡风建设“积分制”管理,让乡村治理由无形变有形,使“软约束”有了“硬抓手”。肃南县组织举办2022“爱在肃南”移风易俗集体颁证活动,为新人颁发“新时代文明婚俗践行者”荣誉证书,在新时代结婚礼堂为18对新人举办新时代婚礼,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临泽县持之以恒开展以“敬老人、比公婆、赛媳妇、夸邻居”为主要内容的“敬比赛夸”活动。山丹县在丧事中全面推行“七改五,五改三”,缩减丧事周期、减轻丧事负担。全市涌现出“零彩礼”连嫁俩女的史登清等典型,甘州区移风易俗微《村主任嫁女》被省文明办推广。积极宣传普及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将扎实弘扬文明风尚、培育时代新风等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指标体系,全市组织开展文明风尚宣传教育活动40多场次,印发各类宣传品5万多份。

       四、坚持“形成好风气”,让乡风文明树起来

       一是以自治为基。实施“铸魂强农”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和议事协商规范,持续探索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完善农村民主制度,开展“整治高价婚姻、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禁毒防艾”等专项整治,推动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正常运行。二是以法治为本。组织实施“宪法进万家”“法律进乡村”“送法进农户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法治长廊等阵地,加强法治政策宣传,提高村民法治素养。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普法宣传,引导村民自觉学法用法。三是以德治为先。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乡贤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凝聚新乡贤力量,强化道德教化作用,进一步传播新思想、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自尊自强、文明进步等新观念,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家园。

       五、坚持“建设好班子”,让基层组织强起来

      着眼激活骨干队伍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活力,紧盯素质、年龄、能力“一升一降一强”目标,高质量完成乡村两级换届工作,乡镇班子成员35岁以下的达到41.5%,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7.6岁,95%的村实现了“一肩挑”,致富带头人占到八成以上。扎实推进“千名书记进党校(干部学院)”计划,分类分层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和乡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干部6543人次,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和“纵向创亮点、横向打擂台”活动,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战本领。建立发展党员乡镇预审、县区审核、市级复审制度,2021年农村新发展35岁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党员占到72.7%、76.3%,分别比2019年提高26.7、45.3个百分点,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持续深化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活动,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坚持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为60个乡镇全覆盖选派挂职党委副书记,为脱贫村、乡村建设重点村、组织振兴红色村调整增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89名,基层组织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