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琼岛多地田间一改往年撂荒现象,到处一派农忙景象。在南部,三亚南繁季结束后,地里耕地机、插秧机、收割机来回穿梭,一垄垄成熟水稻抑或新栽水稻,为沃野增添新的收获与希望。在东部,琼海市长坡镇良玖村,经过“非粮化”整治,此前种植槟榔等非粮食作物的200亩稻田,又重新种上水稻,一片绿意盎然。在北部,海口市引入社会资本行耕地垦造,积极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新增水田210余亩。西部、中部市县也不甘落后,早稻抢收、晚稻抢种成了田间地头最繁忙的景象。
海南奏响重耕稳粮仓廪实丰收曲中,创新路径促进粮食生产、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良法两把钥匙保产量、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锚定任务狠抓撂荒地复耕
大暑将至农事忙。在抢抓早稻保产,筹备晚稻生产关键时刻,7月4日在三亚召开的“钱粮双丰收”2022年海南省粮食生产推进会的目标清晰明确——稳粮食生产。
那么,稳的动力源于何处?在那一块块闲置的撂荒地。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根本在于地。海南省牢记嘱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守粮食底线不懈怠,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07万亩,产粮14.5亿公斤。
红线也是高压线,海南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不断健全撂荒耕地复垦复耕措施,在资金安排、技术服务等方面严格按照政策进行落实,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利用撂荒耕地,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不难发现,今年以来,海南各市县围绕工作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部分市县主动克难攻坚,做到早动员、早谋划、早部署,工作进展明显较快一步。
为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势品种推广,三亚制定“钱粮双丰收”方案,鼓励抛荒撂荒耕地复垦复种,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大豆、地瓜等其他粮食作物的生产。
7月4日召开的“钱粮双丰收”粮食生产推进会,是一场撂荒地复耕阶段总结会,更是一场承前启后的动员会,既能看到现有工作成效,更能看到问题所在。
“虽然海南当前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但也要充分认识夏秋季粮食生产形势的严峻性。”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截至7月4日,晚稻仅完成年度任务的26.5%、大豆种植仅完成全年任务的64.5%、花生完成年度任务的51.5%。下半年极端天气频繁,保产压力大。这需要各市县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明确发展目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破解关键制约,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创新路径促进粮食生产
土地不撂荒,发展有希望。面对亟需破解的土地碎片化、荒地无人耕种等难题,海南省各市县创新路径、多措并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走在前列的三亚市、琼海市大胆尝试与创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批行之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轮作模式,不但有效解决了土地夏秋季的闲置问题,优化了种植结构,也持续改良了耕地土壤,切实带动了农民增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可耕种面积增长新路径,狠抓撂荒地复耕复种。”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促进耕种荒地补生产方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等方式摸排三亚市撂荒地资源,制定工作台账,市、区、村委会三级联动开展撂荒地复耕复垦。在利用休耕地增效益方面,三亚南繁基地面积达10万亩,普遍存在夏季休耕、荒芜等情况。为此,三亚市制定印发《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保护区分类管理、分时使用实施方案》,引导休耕期种植一季水稻或绿肥进行轮作,有效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地生产效率。截至目前,三亚市已推广超过10万亩。
“摸清土地撂荒原因,建立台账,明确撂荒地具体地块坐标或矢量数据、面积、撂荒时间、承包人、撂荒原因、计划复耕复种时间等内容,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具体措施,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倒排工期,制定时间表,对基本农田撂荒地做到应种尽种,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琼海市相关负责人做撂荒地复耕经验交流发言时介绍。
海口市则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耕地垦造,打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琼山区通过“公司+农户”方式,盘活撂荒耕地资源,采取“统一选品、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的合作发展模式,打造琼山福稻品牌,今年已收获的早稻实现了产量、售价双提升,农户增收效果明显。目前,海口纳入年度计划实施的耕地垦造项目54个,全部完成后将实现补充耕地数量10377亩、水田规模14130亩。
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
七月的海南,阳光明媚。走进琼海市长坡镇良玖村,湛蓝天空下稻浪碧波荡漾。这50亩稻田此前种植槟榔等非粮食作物,经过“非粮化”整治后,又闻稻花香。
水稻种植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有些农民认为“什么挣钱就种什么”,从而出现占用耕地种植槟榔等经济作物现象。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海南耕地减少的主因是耕地“非粮化”“非农化”。
“全力推进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目前,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正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细化全省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任务目标,各市县按照既定的基本农田种植槟榔专项整治、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非粮化”整治和撂荒地复耕种植粮食三大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全力推进。
据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各市县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高效农业发展,结合实际,按照“一地一策”细化耕地“非粮化”整治方案。积极探索利用粮食收获后空闲时间种植短期经济作物模式,已种植经济作物的一般耕地套种大豆、地瓜等模式,延伸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附加值。同时,通过“企业+农户”“当地种粮大户+农户”等合作模式解决撂荒地碎片化问题。采取“订单生产+保险+资金补贴”保障措施解决种粮经济效益低问题,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据了解,截至6月底,已有11个市县出台工作实施方案,累计实施耕地“非粮化”整治约1.4万亩。同时,海南省正在加快撂荒地整治,完成今年复耕撂荒地3万亩任务,主要用来种植粮食,兼顾大豆、花生种植。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7月16日,三亚市坡田洋,崖州区北岭大茅洪师傅将载满有机肥的农用车直接开到田边,不再像以前那样肩挑进地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收割都用机器,就连施肥也用无人机了,现在种庄稼好简单。”洪师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