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茶啰!”在川东铜锣山腹地,海拔近千米的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一声山里人特有的悠长呐喊声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山。6年间,大竹白茶产业从弱到强,品牌从无到有,“喊山开茶”文化节见证了“大竹白茶”的声名鹊起。截至2022年初,大竹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达8万余亩。2021年,白茶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
“浙江的安吉白茶驰名全国,处于同一纬度的家乡——大竹县是否也能培育出优质的白茶呢?”2009年,在浙江经商务工的退伍军人廖红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带到大竹县团坝镇的高山上。13年间,团坝镇的白茶从山腰“长”到了山顶。在大山深处,这名退伍10余年的老兵当起了带领村民奔向小康的“茶将军”。
缘起,退伍老兵“东茶西引”
“第一次到妻子家乡,那里的竹林土壤让我想到小时候在家乡山里放羊时的情景,连泥巴颜色都像。当地的白茶我也很喜欢,安吉百姓能靠种茶过上幸福生活,我想或许大竹老家的父老乡亲也可以。”2009年,定居杭州的廖红军偶然间了解到妻子家乡的特产——安吉白茶,并为之着迷。当时,白茶产业在江浙一带已经非常成熟,廖红军妻子家不少亲戚都是茶农,茶叶供不应求。
“当时白茶一斤卖到了一千多元。我考察了很多大型白茶企业,发现白茶根本不愁卖,去晚了,排队都买不上。”廖红军被白茶广阔的市场前景所吸引,决定尝试回乡创业种植白茶。
2009年,带着几百株白茶苗,廖红军回老家试种。第二年,新鲜出炉的“大竹白茶”给了他意外惊喜。“叶白、脉绿、味鲜,产品自身素质毫不逊于安吉白茶,产期也早了10来天。这个‘黄金档期’能让大竹白茶在市场上占据‘先发优势’!”市场嗅觉灵敏的廖红军大喜过望。
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让廖红军拿定了回家发展白茶产业的主意,“东茶西引”的计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破题,“茶将军”智消百姓疑虑
“大竹种出的白茶外形挺直秀丽,茶汤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味道鲜爽甘甜。我们第一时间找专业机构送检,发现大竹白茶品质好,氨基酸含量高。”试种的成功,让廖红军看到了大竹发展白茶产业的希望。
一开始,廖红军并没有得到当地村民的支持。“种地好歹能填饱肚子,茶叶不能当饭吃,要是没收成又赖账咋办?”不少村民对种植白茶心存疑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乡亲们切身感受到发展白茶产业的好处,廖红军主动出资,一次性组织了当地60位党员干部、村民前往浙江安吉考察。
“看到家家户户有洋房、汽车,大家回来后信心满满。”在廖红军的推动下,团坝镇党委顺势提出“党建引领、产村结合、助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目标,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了“三免三保”联动机制,免费为村民提供茶苗和技术,保底收购村民茶叶。
“种白茶能致富!”成了竹乡人的共识,在外务工的大竹人纷纷返乡,办合作社,开炒茶厂、包装厂,一条白茶产业链在大竹县日益完善。
未来,带领乡亲“进军”美好生活
“白茶产业绝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白茶产业虽在全县遍地开花,但廖红军却没有停止思考,“保护这张新兴的产业名片必须未雨绸缪,先行一步。”
廖红军的主张得到了大竹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2017年,大竹县成立白茶产业发展中心,制定“打造公共区域品牌——‘大竹白茶’,走中高端产业发展路线”的产业发展总基调。2019年,大竹县白茶产业协会成立,推进全县白茶公共品牌的培育和整合,制定和落实“大竹白茶行业标准”成为“大竹白茶人”的行动自觉。
经过多年的努力,2020年1月,“大竹白茶”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全县发展白茶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2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市级白茶现代农业园区1个,白茶种植达6万亩,每亩收入达2.6万元,产值达8.4亿元。
“如今,10个脱贫村种植白茶4000余亩,3500余名脱贫人口人均年增收1.2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发展白茶产业等方式,村集体经济增收210万元。”身兼大竹县白茶产业委员会党委书记,廖红军肩负起带领更多乡亲朝着美好生活不断“进军”的重任。
站在团坝镇的茶山最高处眺望,蜿蜒的硬化村道上车来车往。“我喜欢看茶农们整洁的院坝和房屋,这让我觉得心里很踏实、很温暖。”置身大山深处,看着百姓日子日渐红火,廖红军说,再辛苦他都觉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