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从“御用贡米”到“彩稻产业”
发布时间: 2022-07-26 22:29:47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芒种过后,甘州区乌江镇平原村赵学兵和村民驾驶插秧机加快水稻插秧,一株株秧苗整齐插入秧田。自20岁跟随父辈插秧,赵学兵已历经36个年头。自古以来,位于黑河中游的乌江镇溪流密布、土地肥沃,有着种植稻谷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据《重刊甘镇志》记载,乌江大米自唐代屯田时落户甘州,历经元、明、清代历代发展,面积不断扩大,品质逐步提升,特别是传统种植的黑芒稻、白芒稻,体长个大、外形独特,外观泛着淡淡的青绿,晶莹剔透、宛如翠玉,口感筋柔、米香浓郁,煮粥浆汁如乳,蒸饭油亮飘香,素有“皇家贡米”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乌江大米持续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列为甘肃省水稻生产基地,栽培面积最高时达3万亩。1995年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后来由于产出效益低,制种玉米面积产值逐年上扬,加之许多村社实施排阴治碱项目,降低了地下水位,部分水田改成了旱田,种植了制种玉米,水稻面积逐年缩减,且传统的乌江老品种水稻几乎销声匿迹,濒临绝迹。

       “2015年,经过多方找寻,在一位老农家里找到28粒黑芒稻;2016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种下了4分地的黑芒稻;2017年,黑芒稻面积扩大到4亩;2018年,50亩黑芒稻喜获丰收,产量达2万余斤……”赵学兵如数家珍,他种下的不是普通的秧苗,而是绝迹多年的地方稻种中的极品、碾制“乌江贡米”的“黑芒稻”。

        “2016年我们争取贡米繁育项目,并会同农业专家到宁夏、东北考察,引进宁粳24、宁粳31、宁粳41、花117、LQ—15、稻花香、龙引5号7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历经三年时间,新品种比较试验和地方老品种扩繁,筛选出宁粳57号、宁粳31号、稻花香及乌江老稻子四个品种进行种植并推广。”乌江镇副镇长刘建军说。

        河西走廊“浓郁的米香”还吸引了南方人高雪峰的注意,在江苏种植稻米多年的他将目光投向“乌江贡米”。2019年,高雪峰带领团队来到乌江镇建设现代化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恢复和扩大“乌江贡米”的生产和品质。

       “甘肃居然可以种水稻,品质还这么好?南方朋友听说后,惊讶不已。”现为张掖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高雪峰表示,该团队还探索采用现代技术开展节水灌溉农业,检测数据显示,乌江大米含有的硒比一般大米高出3倍多。

        “这里的稻谷根本不需要杀虫剂,是完全绿色有机无污染的,而在江苏,一季水稻需要打10多遍农药。”高雪峰说,甘肃稻谷的生长季较长,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育苗,5月底至6月中旬插秧,十一国庆节期间收割,一年种一季。“煮出来的米饭一粒一粒互不粘连,满屋子都是米香味。”吃了大半辈子南方稻米的高雪峰直言,“口感比老家的好,更筋柔,更软糯。”

        通过技术引进,政府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精细化加工等措施,历史悠久的“乌江贡米”品牌得以传承,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乌江镇积极争取“中国好粮油”项目,扶持企业申请注册“张掖乌江贡米”商标、认证有机水稻基地、有机绿色食品和地理标识,并设计注册“张掖乌江贡米”包装专利,打造“张掖乌江贡米”中华老字号品牌,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使珍贵资源取得最大效益,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0年12月,在第二届中国“好米榜”暨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张掖乌江贡米”从全国13个省313家展销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好米榜”金奖,既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也使乌江贡米一直坚持秉承的营养、健康、安全、放心的生产经营宗旨得到进一步升华,成为河西走廊熠熠生辉的“金米粒”。今年5月,“张掖乌江贡米”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今,张掖乌江的稻香已经飘至中国东部沿海多个城市,然而这并不是“鱼米之乡”的唯一产业,乌江镇在传承稻香的同时还注重创新发展,擘画出农旅融合发展的多彩画卷。

        时下位于乌江镇元丰村的“稻田画”已然成型,依托蜿蜒叠翠的黑河岸畔,彩稻插秧成景,水系花草树木穿插其间,天蓝水碧、绿草红花,金色谷仓、火红灯笼,稻草凉亭、动物雕像……风光旖旎、五彩斑斓,成为甘平公路和兰新铁路沿线的重要田园景观和视角焦点区域,慕名而来的市内外游人如织,好评如潮,成为盛夏里的网红打卡地。“距离城区5公里,露营、野餐特别好,尤其傍晚的时候,凉风习习、水天一色、晚霞辉映,美极了。”约朋友一起露营的何先生感言,好一派田园美景,当然要美美与共。

        “这里就是‘甘州区新河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2000亩。一期项目于2021年开工,按‘两廊三区’规划建设。两廊即甘平公路景观视廊、兰新铁路景观视廊;三区即稻画创作区、种养融合区、稻田种植区,其中以‘丝路水乡·稻画田园’为主题的稻田画是河西乃至西北最大的稻田景观画。”乌江镇纪委书记王晓云介绍。

        今年,乌江镇又在一期项目建设基础上,流转元丰村和庚名村土地,扩大规划面积,启动实施了二期项目。“二期工程以一产有机水稻种植、二产乌江贡米加工、三产休闲文创旅游‘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为主线,将整个项目区域规划分设了‘稻画田园观赏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稻渔共生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智慧农业展示区、生态果蔬采摘区’六大区域,以稻田大地艺术景观为基础,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创设研学拓展训练区、特色风情街区、休闲娱乐区、水稻文化展览区、农事体验区、冬季冰雪游玩区,布入热气球、小火车、玻璃栈道、水上木屋等旅游业态,示范推广稻渔共生、稻蟹共生、稻鸭共生模式。”王晓云表示,通过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田间拓展、民宿休闲、生态度假、自然教育,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据介绍,稻渔共生种养模式,是利用水稻与鱼、蟹、鸭等互利共生关系,把水产养殖和优质稻米种植结合在一起,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鱼、蟹、鸭,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鱼、蟹、鸭所利用,达到为稻田除草、灭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 调查显示,养鱼养鸭一年后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和34.8%,大大提升土地的营养,更有助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其中稻田南侧高效低碳循环流水池,相当于稻渔种养系统的心脏和发动机,在流水池内进行高密度渔业养殖,利用流水池相关配套设备,将鱼粪通过主渠输送至稻田,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同时肥水经过稻田的净化,从环沟继续循环至流水池完成整个生态链,从而实现低碳、节水、增效、生态的立体种养模式,还将为游客提供独特的田园观光体验。“目前,环沟、水池等循环系统已建好,近期准备放养20万斤鱼。”王晓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