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瓜果飘香。黔南各地瓜果陆续成熟,果农正忙着采摘、搬运、装车,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如今,黔南厚植立体优势发展,山地现代农业遍地开花。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再到休闲旅游,在市场导向下,黔南在产业链上做加法,既“加”出了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更“加”出了高附加值。
8月5日,黔南州2022年农业现代化新闻发布会在罗甸举行,会前还组织20余家中央驻黔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州直新闻单位走进罗甸,到贵州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罗甸边阳镇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罗甸沫阳镇沫阳村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进行实地采访,现场感受现代农业为黔南热土带来无限生机。
地处罗甸麻山腹地的木引镇,曾经这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现象相当突出。近年来,罗甸木引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带动村民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不仅有效地治理了荒山,同时还为当地群众打开了一条致富门路,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蜂糖李之乡”。
这是黔南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黔南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力推进,2021年黔南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17.1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2位,“3+1”保障持续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
今年6月省通报,2021年度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黔南为“好”等次,2021年度市县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实绩评价指数”考核,黔南州位列全省9个市(州)第一名。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黔南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强化“四个不摘”,责任落实得到巩固提升。坚持四级书记抓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出台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建立“1+2+N”因村派人机制,选派5349名优秀干部,组建1309个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构筑了“纵向贯通、横向整合,各司其职、各计其功,运转高效、一抓到底” 的工作体系。
强化监测帮扶,风险化解得到巩固提升。健全防止返贫自上而下预警、自下而上申报机制,紧盯重点,线上强化数据监测预警,线下组织基层力量逐户核查,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及时采取措施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目前92.11%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返贫和新增贫困风险实现动态清零。
强化产业就业,群众增收得到巩固提升。黔南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根本措施,衔接资金向产业倾斜,投入产业资金占总资金的60.36%,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劳务协作、优化公益岗位、帮扶车间吸纳就业等措施,目前,全州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46.54万人,脱贫群众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强化民生保障,“3+1”成果得到巩固提升。黔南始终把“3+1”保障作为底线要求,严格执行教育“双线”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类资助政策,兑现教育资助5.5亿元,资助学生78.8万人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全面落实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脱贫人口住院6.3万人次,报销2.58亿元,资助参保资金1.39亿元,实现脱贫人口参保和“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持续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住房保障动态监测工作,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制定《黔南州农村供水保障管理办法》,不断健全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全州349.2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
强化集中攻坚,区域发展得到巩固提升。紧盯重点帮扶县、深度困难村和搬迁安置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和深度困难村集中攻坚行动,完成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编制并组织实施,汇聚各方面力量对7个重点县和60个深度困难村进行集中攻坚。持续加大108个移民安置点后续扶持力度,建成一站式服务中心66个、就业帮扶车间212个,公益性岗位安置搬迁群众9187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上,黔南主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注重规划引领,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有新局面。编印《黔南州“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把全州12个县(市)划分为引领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夯实基础县三个类型,将有农村人口行政村划分为引领示范村、重点推进村、夯实基础村和移民安置社区四个类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注重循序渐进,分批梯次推进试点建设有新进展。聚焦乡村特色基本内涵,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5个省级和32个州级示范点为“精品型”试点,梯次推进“精品型、示范型、普及型”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37个省、州试点规划建设项目1144个,总投资14.37亿元,目前已开工项目460个,完工346个,完成投资3.83亿元,建成产业基地143个。
注重夯实基础,全面统筹推进环境整治有新成效。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持续深化“一引领、保两洁、三提升、治七乱”行动,突出示范创建引领,做到以“小投入”推动“大提升”。扎实推进新阶段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新(改)建农村厕所9212户。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正常运行率达95%以上。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953套。
注重移风易俗,扎实稳妥推进乡风文明有新作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革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48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万余份,1195个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重新修订完善工作。
注重“四治”融合,稳步高效推进乡村治理有新突破。全面落实乡村治理五年行动方案和县(市)、乡镇党委抓农村基层治理责任清单,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组管委”“事管委”、村(寨)规民约等自治实践,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自治格局。全州划分网格1.15万个,配备网格员1.27万名、联户长 7.89万人;建成11个国家级、10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省级文明村镇9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