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宝塔区:文化为媒润民心 奏响乡村文化振兴曲
发布时间: 2022-08-12 19:03:38 来源:延安市乡村振兴局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宝塔区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大力实施“种文化”“送文化”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以“送文化”为手段,以“种文化”为目的,建立健全文化惠民长效机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提升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极大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以文乐民,让乡村文化亮起来

       为提供优质的乡土文化服务,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出台《宝塔区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活动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机制,积极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特色文化教育,实施腰鼓、秧歌、课间操教育,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更有生命力。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广场、村组重点广场、村史馆、民俗陈列馆等,形成留住乡愁、保存记忆的文化场所,为文化惠民提供阵地保障。搭建多种形式的“乡村舞台”,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唱响”乡村文化振兴曲,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涵养和文化力量。支持、引导、鼓励乡土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以戏曲公演、定点展演、非遗宣传、陕北剪纸等展现乡土文化。全区登记备案秧歌、广场舞、腰鼓队等各类社会团体达115家,各类文艺骨干约2800余名,全年公共文化演出400场。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乡土文化滋润了群众生活。

       以文育民,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突出地域民俗特色,建立起政府组织、文化部门实施、区级财政买单、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运作机制,做到大小节日有活动、日常活动群众化、群众活动经常化。打造“宝塔群文”系列文化品牌,围绕重大节庆、重要时间节点,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先后推出一系列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沾泥土”、“带露珠”的文艺作品,在重大节日时间节点,举办了“戏曲进村”、“百姓舞台”、“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80余场,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引领百姓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通过持续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媳”“文明户”等评选,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村庄。各个村组把乡土文化写入村规民约,以文字、图片形式搬上“墙”,弘扬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文明风尚。乡土文化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文明之花开遍了田野乡间。截至目前,宝塔区各示范村累计评树“好媳妇、好婆婆”68人,“最美家庭”14户,善行义举人物40人,十星级文明户619户,乡贤文化骨干52人,建成以城市文明、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文明礼仪、乡村振兴、善行义举榜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280多面。

       以文富民,让乡村文化强起来

       深挖红色资源,继承、创新陕北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内容与内涵,发展文、农、旅融合性产业,加强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嫁接,丰富乡土文化产品形态,将乡土产品卖出去,让乡土韵味、乡土风情传播出去。冯庄乡康坪村积极开展陕北记忆、文化追寻、自助烧烤、篝火晚会、写生采风等活动,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24.5万元,人均纯收入1.68万元,成为集美丽乡村体验游、绿色生态健康游、现代农业采摘游、文化传承教育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和典范。万花山镇佛道坪村大力开展春犁地、秋打场、夏野炊、冬滑冰、农耕参与、乡村研学等业态,让农业文化旅游三者融合发展,把村庄从“卖乡村风景”升级为“卖乡村文化”。据了解,2021年度乡村旅游收入突破300万元,旅游从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4000元,返乡创业人数达到35人,酒店、民宿、生态园、农家乐、养殖小区等市场主体共18个,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群众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875元增加到2021年的15369元。南泥湾镇马坊村利用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农垦文化,把一个曾经的贫困村打造成为集民俗度假、乡村旅游、拓展训练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收益9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成为陕北风情的“田园综合体”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