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农村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奋力建设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聚焦稳产保供“强基础”,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抓紧抓实。
聚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党政同责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2亿斤以上。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加快发展集中育秧、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建管并重。全面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确保粮食和主导特色优势产业种源安全,力争生产用种自给率超过80%。全力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大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力度,鼓励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荒涂等未利用地。着力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加快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应急保供体系、粮食市场调控体系,加快赣州国家粮食储备库“退城进郊”等项目建设。落实粮油储备规模,强化库存动态监管,确保关键时刻粮食进得来、供得上、价格稳。
聚焦共同富裕“守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毫不松懈落实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牢“两个环节”,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时将有致贫返贫风险的人员纳入“三类人员”管理。抓细“两个重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核心指标,坚持不懈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做好脱贫人口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严防“老人住危旧房”现象反弹。安全饮水方面,全面完善小型供水工程水源及制水设施,系统性解决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及水质不稳定问题。
抓实“两个关键”。把产业和就业帮扶作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治本之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产业帮扶上,持续完善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和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支持帮扶产业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就业帮扶上,多措并举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引导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聚焦富民产业“挺脊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坚持质量立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赣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走“集群集聚”之路。坚定不移做大做强脐橙、蔬菜、油茶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
坚持走品牌制胜之路。推进富硒农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推动全域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唱响“山水硒地、生态赣州”名片。做强产业优势品牌,重点打造赣南脐橙、赣南富硒蔬菜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赣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瞄准将赣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把大湾区作为农产品主销地、农业招商主阵地,加强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携手推进老区湾区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
聚焦乡村面貌“美颜值”,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全面落实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理念,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坚持城乡一体化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村庄环境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护,力争到2025年美丽宜居村庄占比达30%。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广度。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立村庄规划动态更新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力度。
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深度。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大县乡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拓展乡村基层治理宽度。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乡镇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助推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