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市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并举,持续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抓实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紧紧围绕油茶、优质稻、湘莲、果蔬特色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加大产业特色人才定向引培力度,推动形成“特色人才+特色产业+特色区域”创业就业集群,带动油茶种植10万亩,高档优质稻2.5万亩,湘莲1.1万亩,果蔬2.1万亩,建设“菜篮子”基地10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60家,备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3个,创建国家3A景区1个,形成了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良好局面。浯溪街道小江村工作队积极引导全村种植优质西瓜达400余亩,新种“温克”大棚葡萄50余亩,完成150亩油茶品改和2100亩柑橘等水果品改,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
抓好人才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综合考虑部门特点、行业优势、驻点村实际等因素,实行“供需对接,双向选择”方式,采取“党务部门包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政法部门包难村”原则,共向38个重点帮扶村、51个示范创建村、42个已脱贫村等131个村派出131支工作队,357名工作队员。同时,通过“一村一大”培养村干部、后备干部2962人,选送4005名青年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22支人才小分队引进招聘基层治理人才116名,定向培养教育、卫生、农技人员735人,利用节假日外出、人才集中返乡等契机,招引“土专家”“田秀才”等能人560余人返乡创业致富。
抓牢文化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稳定器”。通过将乡村振兴“1+20”示范区与红色教育精品路线、国家长征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紧密联系,结合祁阳有戏文旅体融合项目,集中连线连片发展,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发展红色旅游,打造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积极探索“红色+绿色”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村民盘活土地资源,其中陶家湾村、高江村等依托陶铸故居地理优势,逐步发展民宿、水果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集“吃、住、行、游、娱”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带,极大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抓优生态振兴,找准乡村振兴“支撑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贯穿到“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祁阳市各驻村工作队积极融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因地制宜,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之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茅竹镇三家村为保护湘江母亲河,营造防护林带2.5公里,面积21.5亩,植树3288株,完成退耕还湿130亩,种植芋头、湘莲、茭白等作物,完成水塘湿地恢复110亩,既保护了水源品质,也促进了苗木经济有效发展。
抓强组织振兴,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坚持把选好一个带头人、选定一个领带村、选优一个主产业作为实施强村带弱村的关键要素,同步吸收片区内村、企业、合作社等党组织负责人为联带联建党组织成员,形成头雁引领、强村帮带、产业联动的格局,确保强村带弱村有核心。目前,全市已组建22个联带联建党组织,覆盖122个行政村。全面抓好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积分管理等基本制度,建立党员责任清单、义务清单,汇聚强大工作合力,为祁阳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