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苍南努力探寻激活“造血”功能的共富路径
发布时间: 2022-08-24 23:10:28 来源: 温州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钱生钱 资金抱团“造血”

“柴屋漏,犬马瘦,只见堂前鸡屎臭。”

“溪东碇步跨两岸,青山绿树遮民居。”

这两句截然相反的诗句,道出了溪东村的前后之变。这种变化,虽然在兰爱联的意料之外,却在黄朝科的计划之中。

黄朝科是来自苍南县财政局的农村工作指导员。2017年,作为脱贫攻坚干部被下派到溪东村。

“请乡亲们放心,溪东村没发展,我就不回去!”这是到溪东村时,面对眼前这个青年流失、村庄破败、村民不懂改变也无力改变的场景,黄朝科几乎脱口而出却又郑重的承诺。彼时,溪东村还是省级脱贫攻坚重点村。

点对点扶贫不过是无源之水,绝非长久之计。黄朝科深知,必须要自我“造血”。

同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做好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折股量化,将扶贫资金入股特色项目,并将每年效益量化给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

这让黄朝科很是欣喜,他从中嗅到了“吃螃蟹”的机会。

政策有了,眼下要解决资金和项目的问题。黄朝科与溪东村干部不谋而合地将目光投向了“畲族文化+生态旅游”。当时苍南正布局莒溪大峡谷风景区全域旅游,溪东村刚好临近莒溪大峡谷东侧入口。“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让大家有了盼头。于是,扶贫资金、村民集资、社会资本等各方资金迅速抱团,共计617万元,将兰爱联等14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承租20年,进行拆后重建。当地还引进了苍南县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形成村企合作,由该企业植入文旅元素经营民宿。

群山环抱间,畲族风情民宿“呼之欲出”,同步激活了畲村休闲旅游“美丽经济”,畲族文创馆、畲家长桌宴、畲乡音乐会等特色活动受到游客们的追捧。

兰爱联等14户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一年收入多了万把块咧。”兰爱联每年除了拿到每间宅基地1000元的租金外,还能有分红以及在民宿里工作领取的工资。村民兰德达也尝到了甜头:去年“五一”,他的手工晾晒茶叶被游客竞相购买,售价翻了三倍。

溪东村党支部书记雷开军算了一笔账,“折股量化”资金每年产生分红约23万元,其中10%用于14户村民分红,90%用于帮扶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2021年,溪东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莒溪镇100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1100多元。

山和海 村村抱团“消薄”

苍南县共有46个少数民族村,分散在全县的东南西北。最远的莒溪镇天井村,从县城出发车程要近2个小时,需要翻过座座大山。

藏在深闺里,是少数民族村的真实写照。

打开山门才有出路。2018年,浙江省提出的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为少数民族村的发展送来了“东风”。

一年后,在苍南县与龙湾区的山海协作中,龙湾区万达广场商圈的“龙和大厦”,成为苍南15个少数民族村的“飞地”。购买“飞地”的资金,同样来自于村村抱团,延续了“折股量化”的模式。

产生收益以来,通过“保底租金+利润分红”,带动每个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随着商圈发展,预计物业也会升值。”桥墩镇下垟村党支部书记朱富朝说,2020年“飞地”投用,产生效益已全部用于完善基础设施、扮靓美丽畲村。

抱团,让当地人看到了“1+1>2”的效应,使得村集体经济消薄的步伐提速。在寻找致富的路上,人们开始对越来越多的资源进行整合。

翻看苍南少数民族村的村集体经济“账本”,特色产业是致富增收的主力军。盛夏时节,在凤阳畲族乡鹤山村李子基地,李子树漫山摇曳,李子果挂满了枝头。这是当地60多户农户将180多亩闲置土地抱团出租给村集体结出的“硕果”。去年,基地出产李子5万多斤,带动就业岗位100多个、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苍南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科负责人雷开寿,对各个民族村的支柱产业如数家珍。比如赤溪镇流歧岙村紫菜养殖、岱岭畲族乡富源村特早熟蜜柑、凤阳畲族乡凤阳村构树产业、灵溪镇东阳村茶叶种植等,无不带动一方经济。不过,在雷开寿看来,“这些产业得以兴旺并非‘一村之功’。”

事实上,从土地抱团、资金抱团、项目抱团,少数民族村的抱团发展早已衍生出许多链条。以人才和资源为例,富源村特早熟蜜柑,是由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李发勇引进培育;鹤山村桃形李由苍南县壹家亲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成员直播销售;东阳村茶园由苍南县民族团结促进会牵线苍商企业捐资建成。

这也应了当初黄朝科的预感:在带领乡亲致富的路上,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许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路与桥 上下抱团“求索”

深谙“抱团”之道,使得苍南少数民族村有了一定的发展。而这与实现共同富裕,仍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苍南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每年有增长,但依然不到苍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不容忽视的是,“抱团”效应之下,苍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少有重点产业平台或重大产业项目,经济支撑以传统农业为主,精深加工等二产薄弱,乡村旅游效益不高,发展转型进程缓慢。

共富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找到通往共同富裕的“路”与“桥”,显得尤为迫切。

“功成身退”的黄朝科,其掌握的资源还在继续发挥效应——经他牵线,一个民宿群正在莒溪大峡谷东侧入口的畲族村大峨村拔地而起,将与当地畲族村溪东村、天井村串起一条特色民宿带,旨在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串点成线,小项目带动大项目,溪东村的雷开军也在多方奔走,争取落地畲族农耕研学营地、溪滩露营基地。

探索还在继续。

近日,一纸关于打造浙南民族创业园的建议,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7月13日,苍南县政协委员章金娜在县政协“请你来协商”活动上,提出了建设民族创业园、民族活动中心和“一村一品”农业基地的构想,这正中当地民宗、农业农村等部门的下怀。

雷开寿认为,这是新一轮的“抱团”,以生态农业叠加乡村旅游、民族文化,实现跨山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将是一个超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