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米易,处处景美如画,果香四溢。行走在乡间田野,无论是山间苍郁的芒果林,还是齐齐整整的水稻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 近年来,攀枝花市米易县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集中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探索具有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业兴、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图”。
产业有特色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第二粮仓” 米易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发展特色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安宁河畔的撒莲镇,正是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在撒莲镇安全村,连片水稻已经成熟,金黄饱满的稻穗压得稻秆弯了腰,村民们正在田间忙收割。 10多年前,米易就开始进行田型调整,调整后水稻亩产从500公斤左右提升到800公斤以上,稻菜轮作基地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扩展到如今的10万亩,囊括了全县安宁河两岸7个乡镇,真正把安宁河谷变成了农业高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第二粮仓”。 两公里外的禹王宫村,葡萄种植大棚里的景象也令人欣喜。“收成不错!”该村党总支书记李波兴奋地说,精细化管理让村里的葡萄产业快速发展,“价格达到了每斤30元,‘种啥出啥,种啥有啥’的‘金土地’给村里带来发展动力。” 近年来,米易建基地、育园区、搞加工、推康养、促融合,全面形成了“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基本形成现代高效、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省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文化有传承 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四川乡当潮,米易人文美。”6月30日,天色渐暗,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在米易县城拉开帷幕,节目由来自米易县11个乡镇的村民自编自演。 乡村之美,美在人文。颛顼龙洞的鬼斧神工、白坡山的雄奇壮丽……米易的山水人文,尽显别样风情,乡村振兴的“画笔”,在田园屋舍间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大美“画卷”。 在米易县的傈僳族聚居地新山村,当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古朴的民风民俗沿袭至今,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今年暑假,有多所高校的学生来到新山村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民族文化成为外界了解米易的一扇窗口。为了挖掘当地民族文化,不少村子引进了文化项目,村民在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
治理有方法 乡村发展后劲足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米易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在丙谷镇雷窝村,村委会门口的“红榜”引人瞩目。今年,雷窝村针对村容村貌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每月一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进行打分,分数高者上“红榜”,分数低者入“黑榜”。 雷窝村党总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建设,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推动形成良好风尚。 此外,米易不断完善“三会”,即党务村务财务事务监督会、邻里互助会、红白理事会,持续开展村规民约、守法教育、“七个好”等活动,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干净整洁,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正在米易大地上徐徐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