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走进高台县,黑河湿地与城市楼宇交相辉映、鲜红辣椒与戈壁晒场画出巨幅红海、新农村民居与群众收获喜悦的笑脸相融相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高台县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着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一个又一个探索实践,绘就出一幅幅振奋人心的乡村振兴绚丽图景!
齐抓共管,“脱贫”“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政策不变、目标不散、责任不松、力度不减”,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实行“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狠抓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脱贫”与“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先后制定了《高台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高台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建立防止返贫致贫和帮扶监测机制,完善各镇和涉农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采取定期督查、专项巡察、日常检查、观摩学习、开展评比等方式,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格局。近年来,该县以16个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3%以上、贫困户2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为重点,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796亿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9亿元,16个贫困村实现了通村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宽带网络、金融服务网点等全覆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6251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8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精准施策,夯实振兴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近年来,高台县立足农业优先型功能定位,坚持强龙头、建基地、育特色、树品牌,扶持壮大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先后引进培育香港文汇、上海特石、前进牧业等龙头企业58家,建成粮食作物、供港蔬菜、高原夏菜、玉米制种、精品辣椒、设施西瓜等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17个,面积达5.8万亩,年均落实蔬菜面积17万亩左右,农作物制种面积达18万亩;建成汇欣、众一等规模化养殖场区316个,畜禽饲养总量达243万头(只)。科学制定秸秆置换有机肥、农膜以旧换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扶持政策,在全省率先实施秸秆、尾菜、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生态循环利用项目,有效推动了“畜—沼—菜(粮)”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6个,认定绿色无公害产地11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8个,省级著名商标6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1个,获证面积42.66万亩,农产品监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9%以上。打造了祁连传奇葡萄酒、高台辣椒干、高台胭脂鸡等一批名优产品。全县85.3%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多措并举,提升乡村颜值。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产业兴旺”,还要实现“生态宜居”。近年来,高台县自觉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厚植生态本色,以环境改善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态振兴,生态宜居乡村内涵不断彰显。针对全县农村房屋破败、废弃闲置房屋较多等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了《高台县村居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至2021年累计发放贷款3.23亿元,打造连片乡村建设示范点129个,新建房屋3531户、改建房屋6810户、拆除空置房屋3123户,全县46%的农房完成了改造,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打下了基础。去年县上又制定出台了《高台县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力争到2025年实现乡村示范建设全覆盖。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成效明显。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高台县抢抓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建机遇,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着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以创建“美丽庭院”、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为抓手,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不断深化移风易俗,助推乡风文明建设。至目前,全县建成运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89个,开展集中兑换572场次,兑换积分39.47万分,参与群众达13600余人。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平安乡村建设等活动,普遍推行“网格化+十户联防”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一庭三所联动”“情理法诉联调”等矛盾纠纷调处模式,推动矛盾纠纷阳光化解。“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典型经验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一庭三所+’奏响多元解纷最强音”案例入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坚持以德润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五星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先后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3人荣登“甘肃好人榜”。积极组织开展零彩礼集体婚礼、村民升国旗、农民丰收节、乡村邻里节等活动,真正让群众在乡村治理中唱响了“主角”,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