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当四季的轮回,再一次拂过丰收的旷野,在仲秋里的绚丽与寥廓中,我们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眼下正值秋收时节,在郧西大地,呈现出一派仓廪实、物阜丰的景象:金黄的冷水稻、火红的朝天椒、碧绿的大包菜、紫色的山葡萄、洁白的桑蚕茧,多姿多彩的特色产业,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乡村振兴丰收图。
郧西的秋天,是铺满大地的金黄色
金秋送爽,谷物飘香。走进仲秋时节的关防乡、店子镇、槐树林特场,稻田里金黄的谷穗压弯了“腰”,大地仿佛披上了“黄金甲”。趁着天气晴好,覆陇的冷水稻已开镰收割,丰收的欢声笑语飘荡在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不停穿梭在稻田中,谷粒饱满的稻谷收获后陆续转运至晒场,各地呈现一派忙“晒秋”的丰收景象。
近年来,为做好产业发展、富民增收文章,关防乡、店子镇、槐树林特场等地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廪赋,大力推广冷水稻“机插秧+侧深施+生物防”绿色种植、“水稻+油菜”轮作高效种植模式,已实现了智能化机播种、侧深施肥,达到增产量、提品质、增效益的目的。据悉,关防乡现有富硒冷水稻一体化示范基地3000余亩、店子镇有“水稻+油菜”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基地1000余亩、槐树林特场有冷水稻基地2000余亩。从沙沟到七里沟,从大坝塘到槐树村,只见稻浪滚滚,但闻稻香阵阵,俨然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金秋盛景。
郧西的秋天,是朝天生长的大红色
辣椒红了,农民的日子也“红”了。走进六郎乡黄龙沟村、景阳乡鱼池村辣椒种植基地,一株株辣椒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辣椒,长势喜人、惹人怜爱。六郎乡、景阳乡地处郧西县中西部,山高谷深、坡陡地少,适宜发展“短平快”的辣椒产业。今年来,六郎乡把辣椒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与农户签订辣椒育苗、管护、收购协议,按照“保底价”收购,形成“生产、销路”一条龙服务。据悉,六郎乡今年共种植辣椒1200余亩,共带动黄龙沟村、罗坡垭村等12个村15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与六郎乡相邻的景阳乡,成立天润年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500余亩种植线椒,该公司与全乡11家合作社签订线椒种植、收购合同,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打造辣椒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郧西的秋天,是挂满枝头的玛瑙紫
天朗气清,袅袅秋风起,吹动着葡萄树下那一串串成熟的果实。秋分时节,走进河夹镇龙窝村的山葡萄基地,葡萄初熟,颗颗如紫玉,累累硕果压弯了藤蔓。
郧西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野生葡萄原生地之一,2015年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近年来,河夹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两山”理论指引乡村产业发展,吸引能人回流,大力发展山葡萄助农增收。王有明是土生土长的河夹人,在外打拼多年,富有商业头脑的他,第一时间看到山葡萄获地理标志认证后,敏锐觉察到山野葡萄发展必将前景广阔。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的“牵线搭桥”下,他成立河夹镇龙窝村生态种植园,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农民劳务输出等途径富农增收。与此同时,头脑灵活的他还将观光采摘与产品开发融入葡萄产业,实现采摘、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由于科学、精心管护,今年的葡萄已达到丰产期,亩产达到1500斤,每斤收购价格3元,预计销售收入达100万元。眼下,阳光玫瑰葡萄正值采摘期,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天销售葡萄600余斤、收入7000元。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山野葡萄680多亩,每年能带来180万元收入,吸引70余户农户就近务工增收。
据悉,河夹镇现有山野葡萄基地2000余亩,其中100亩以上种植合作社8个,带动务工就业150余人。串串葡萄,“串”起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心,也“串”起了幸福甜蜜的生活。
郧西的秋天,是赏心悦目的翡翠绿
沿着挂壁公路,走进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三山两坳的山间“小盆地”里,散落着如玉盘的翡翠绿卷心包菜。湖北口坎子山村位于鄂陕交界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波1700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植高山蔬菜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在“当代愚公”魏登殿的带领下,坎子山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山蔬菜,擦亮高山卷心菜、高山土豆、高山玉米碜“三张名片”,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网红村”。去年全村共种植了400亩,今年又发展了400亩,每亩产量达到6000-8000斤,预计今年包菜产量超过100万斤,总收入达60万元。
如今,为打开包菜销路,年过六旬的“老支书”又亲自上阵,请来县里的自媒体直播团队,到包菜基地、收购现场直播带货,为家乡品牌蔬菜代言,让高山包菜“走出”大山、“飞向”全国。
郧西的秋天,是纤尘不染的白如玉
近日,在郧西县六郎乡集镇广场,民欣蚕丝绸缎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国利忙得不亦乐乎,正在收购新一茬秋蚕。只见蚕农们将一筐筐雪白的蚕茧进行分拣、称重、装箱,“一手交货一手拿钱”,丰收后的爽朗笑声在六郎广场飘荡。
俗话说:“勤养猪,懒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前来卖蚕的张泽山是深谙此道的。他是远近闻名的“养蚕大王”,今年秋季他养了5张蚕,收获蚕茧350斤,按照20元每斤的收购价,光秋蚕就能收入7000元。“养蚕投入少,一个月就变现,还能照顾到家里,只要管理得当,一点儿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说起养蚕带来的收益,这位老蚕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06年,六郎乡抢抓“东桑西移”契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最终让小小桑蚕在六郎乡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据悉,六郎乡已建成高标准桑园3000亩,集中分布于罗坡垭村、康家梁村、大石堰村、岩屋河村、陆家沟村等村,全乡蚕农稳定在158户,每年春秋两季,蚕农户均年增收超过8000元,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写照。
踏遍青山人未老,“丰”景这边独好。当前,郧西正完整准确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两山”理论指引乡村产业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意识,按照“突出特色、规模经营,培植龙头、打响品牌,转变方式、深度开发”的要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五链”融合发展,实现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生产,探索资源最大化、品牌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的新路子。
希望的田野,丰收的中国。“仓廪足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的盛景正在郧西大地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