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甘泉县:“五抓五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2-11-20 15:17:17 来源:延安市乡村振兴局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近年来,甘泉县牢固树立“大党建、大治理、大发展”理念,以“五抓五强”为抓手,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和“动力源泉”,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1.png

01抓统筹强引领,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建立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领导体制。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健全党委领导、县乡联动、部门统筹、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20多个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县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乡村振兴10个工作组,形成“一条心、一盘棋”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措施到位。县委常委会定期研究调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制定《关于在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开展“四联四促”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等文件,出台50条具体推进措施,党建与乡村振兴同步规划、同向推进、同步考核。三是责任夯实到位。坚持“一把手”高位抓,全面压实县委常委联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包村、驻村工作队帮扶、党员干部结对责任,将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常态督查机制,持续传导压力、推动落实。

02抓组织强堡垒,打造乡村振兴“火车头”

坚持一手抓固本强基,一手抓作用发挥,持续释放组织动能。一是抓实支部基础。常态化开展支部建设提升活动,用好便民服务中心、爱心驿站、爱心超市等平台,采取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功能布局、统一管理标准“三统一”措施,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以8个省级标准化示范村、全国首批2个“红色美丽村庄”、6个乡村振兴重点村为示范,抓好4个软弱涣散村,通过培树先进、整顿后进、扶持发展,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二是提升带富功能。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党建先锋引领工程,建立“四联四促”工作机制,依托“城乡联动、村村联合、村企(社)联建”模式,全县63个村与156个部门单位结对共建,与8个非公企业和202个农村合作社联合共建,打破城乡、地域、行业壁垒,构建组织联建、活动联谊、产业联抓、民生联管的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让发展的根基强起来。三是建强振兴力量。实施村支部书记“头雁培育”工程,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人才库,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和任期承诺制度,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亮承诺、赛实绩、争先进”擂台比武活动,比拼工作干劲、展示发展成效,倒逼村干部履职尽责。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内容,坚持“菜单式”选课,“融合式”授课,“模块式”组课,多频次全覆盖培训提能。

03抓队伍强合力,锻造乡村振兴“先锋军” 

 深刻领会“事靠人为,事在人为”的内涵要义,聚焦“三支”振兴力量,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一是选优配强“主力军”。以县乡村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能担乡村振兴重任的干部队伍,选拔9名“五类人员”和熟悉产业经济、“三农”工作,懂项目、会招商的专业化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保留了一批“老乡镇”,“一线指挥部”能力更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54名“四类人员”占村支部书记总数的87%,“一肩挑”人员年龄和学历实现“一降一升”,“一线作战部”结构更优。二是精准选派“工作队”。坚持尽锐出战,向全县63个村(社区)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95名。推行“压茬交接、结对帮带”,实行县级涉农部门定期培训、组织部部务委员包乡镇月督查,精准培训、常态督导、从严管理,推动驻村工作队真蹲实驻、真抓实干。树立干部标杆,实施“蹲苗计划”,把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累计提拔使用第一书记54名,第一书记崔院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推动形成“好干部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良性循环。三是引育壮大“人才库”。深入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积极盘活人才存量,新组建8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选派2600名专家(乡土)人才与重点产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结对联姻”,跟踪服务,建立“专家工作站”“乡土人才服务站”“创业孵化基地”,选聘有产业、有技术、有经验、有意愿的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聘请省市蔬菜、果业、畜牧专家分层次举办各类农业产业实用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370人、农村实用人才1586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04抓创新强治理,注入乡村振兴“强心剂” 

 坚持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治理有效、发展有力的和美乡村。一是强化“三治融合”体系。强化党建引领村级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作用,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基层治理“一中心一室”(党群服务中心、樊九平式调解室),提升基层议事协商制度化水平。用好“信用甘泉”农村居民信用管理系统,通过积分制为每名农户建立诚信档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治理格局。二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推行“党委+支部+党小组+党员+农户”网格化管理,做到大事网内联动、小事格内解决、矛盾村内化解。推行“樊九平式调解”,采取“情理法说劝和”调解6字法则,说大事、了小事、解难事,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说大事了小事,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樊九平式调解”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三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活动,加强“一约四会”建设,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村民奋发向上,用美德的感召带动村民和睦相处,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治理塑魂助力。

05抓融合强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融合创新,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一是盘活资产资源。围绕“盘清家底”“盘活三资”目标,把长期“躺”在账上的资金,闲置的资源,集体耕地、林地等清产核资、确权登记,实现“闲”变“宝”,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结合各村实际,做好“土分析”、算好“村账本”、打好“生态牌”,重点实施一批见效快、效益好、带富强的特色产业,涌现出桥镇乡无刺小黄瓜、劳山乡土鸡蛋、石门镇阳光玫瑰葡萄、道镇西香瓜等一大批特色品牌,绘就了党建产业“同心圆”。二是壮大集体经济。推行“党建+”融合模式,实施集体经济“示范培育、薄弱壮大”两大行动,投入中省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700多万元,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报酬待遇挂钩、与群众利益联结的有效机制,通过盘活资产、产业带动、乡村服务、休闲农业、招商引资等方式,整体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有没有”向“强不强”转变,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00万元,厚实了村集体“家底子”,描绘出了一幅“党建红”与“产业兴”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画卷。下寺湾镇闫家沟村流转土地585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时令水果葡萄园,实现土地流转、大棚承租等“一分地多份利”,利用原活动阵地建起宾馆,预计年收入将达到80余万元。三是做大做强联盟。党建搭桥,抱团发展才能念好“产业经”,把第一书记联盟主阵地建到工业园区,扎在企业车间,镶嵌到产业链上,融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中,建立“联盟+基地+企业+农户”发展模式,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线上与韵达、中通和电商平台“联姻”,线下与供销社、陕西甘农等实体店合作,将各村出产的蔬菜、水果、杂粮、菌类、蜂蜜等农特产品推介出来、集中销售,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链”起乡村振兴新动能,让群众实现了“产业强、有钱赚、富起来”。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各类供销信息1500余条,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1408吨,价值680多万元。乡村振兴,红色领航。在甘泉,基层党建的“深根”正让乡村振兴的“枝叶”更加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