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浙江:科技强农托起“共富”梦
发布时间: 2022-12-03 15:32:07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一百年前,中国革命从浙江嘉兴红船扬帆启航;百年后,探索共同富裕的新图景再次从浙江徐徐展开……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浙江发展领航掌舵、指引方向。

  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近年来,浙江省始终用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围绕做强浙江种业,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品质发展,坚持落地落实,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粮食增产、生猪保供等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5%,高出全国平均值3.65个百分点,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锚定农业“芯片”突破 贡献种业振兴“浙江经验”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之基。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种业科技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十三五”期间,浙江省育种方面累计获奖成果177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70项;育成新品种388个,比“十二五”增加45%。“十四五”期间,浙江将继续实施育种专项,成立12个育种攻关协作组,开展联合育种攻关。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是浙江种业的一颗“明星”。宁波农科院原院长马荣荣介绍,“甬优”系列突破了籼粳杂交难孕性问题,破解了水稻籼粳远缘杂交难题。2006年,我国第一个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6号”诞生,并于2010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创造了浙江省单季稻、连作稻和再生稻的最高亩产和百亩方平均亩产等多项“浙江农业之最”。“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广2655.8万亩,增产稻谷21.2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3.7亿元。

  无独有偶,嘉兴市农科院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在粮食育种上的实力再次得到印证。

  罗氏沼虾个大、壳薄、肉嫩,深受消费者喜爱,过去一直被泰国正大等国际种业巨头垄断。浙江淡水水产所所长张海琪介绍,“南太湖2号”和“南太湖3号”是仅有的国内育成的两个罗氏沼虾国家水产新品种,同时创新开展虾类全基因组测序、分子设计育种等,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瓶颈,种虾销售价格不到国外种虾价格的10%。

  目前,浙江省现有种业企业1180家,企业销售额达50亿元。近日,浙江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将锚定种业科技创新集成能力走在全国前列、优势种子品种商业化走在全国前列等目标,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浙江力量。

  常规早籼稻、籼粳杂交稻、长毛兔育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主要农作物、特色畜禽和水产育种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前列;油菜、鲜食大豆、中药材、食用菌、罗氏沼虾、滩涂贝类和中华鳖等育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浙江用一粒粒好种子擦亮了种业振兴的“金色名片”。

  “良种+良法+良机”融合 激发农业高质高效活力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土地资源、环境要素等制约较为明显,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去年,浙江吹响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集结号,“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农业生产技术关卡依次打通,生产环节衔接更加紧密。

  浙江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也是全国首个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近年来,浙江首创的“肥药两制”改革先后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亮点工作。去年化肥(折纯量)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商品量)连续8年实现肥药“双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91%、秸秆综合利用率96%,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分别达138个、1899个……

  打通肥药购销、农事操作、产品检测、质量认定、产销对接、农废回收……创新开发的“肥药两制”数字化应用“浙农优品”,从农业源头投入的“小切口”入手,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服务“大场景”。“肥药两制”“浙农优品”等新经验、新方法描绘了绿色发展的底色,也成为牵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蓬勃力量。

  你听说过“跑道”养鱼吗?“利用内循环流水养殖,将池塘分为流水养鱼区和生态净化区,‘跑道’小水体圈养鱼类,外塘大水体净化水质,这是循环高效的养殖模式。”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丁雪燕介绍。相比于普通池塘养殖,“跑道”生产过程可以不换水,基本实现零排水,养殖产品肉质紧致、泥腥味少,产品质量好。

  浙江还结合自身农业结构特点,创新研发了海水池塘“鱼贝接力”“海水直型+圆形‘跑道’组合”“‘跑道’+稻田”等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计1182条“跑道”,其中海水“跑道”62条,数量全国第一,为养殖业提供了“浙江经验”。

  除此之外,全球首个“工厂化养蚕”、智慧干净的“未来猪场”、监测鱼虾健康的水下机器人、田园自走式中耕施肥机……良种、良法与良机的融合在浙江农业生产过程中随处可见,为农业高质高效汇聚强大动能。

  产学研协同发力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科研有时研究出不需要的东西,实际生产所需的东西又得不到研究。”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陈百生坦言,科研和推广“两张皮”的问题一直以来较为普遍,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短板。

  如何补短板,啃下这块“硬骨头”,让生产需求和科研相互满足?浙江拿出敢于“吃螃蟹”的勇气,进行了一次敢为人先的尝试——聚焦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那么谁来“主持大局”,征集需求、发布需求?需求又是如何传导至科研单位的?

  2004年,浙江省创新设立了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去年升级为“三农九方”科技联盟,专门用于联合开展科技研究及推广活动,集聚产学研集体智力,协同农业科技应用攻关。目前联盟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等18家涉农科研院校联盟单位。

  陈百生介绍,首先由“三农九方”科技联盟组织开展面向科研教学单位、农民等主体的农业科技需求征集,接下来联盟广发“英雄帖”,有研发意向的科研单位“揭榜挂帅”并提交申报书,经联盟专家进行评审后,选定最合适的单位进行研发,确保了科技立项来源于实践需要,服务于一线生产。

  2021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了市级农科院联盟,旨在补齐农技推广体系中市级农业科研缺失的短板,做强区域特色,推进农业科技差异化发展;2014年,首届省产业技术团队组建,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批示范推广基地”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运作模式,破解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十三五”期间,浙江组织实施“三农六方”“产业技术团队”“协同推广计划”等项目1159个,建成国家级科技示范基地两家,省级科技示范基地1778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8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蓝图催人奋进。近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中奋勇前行,共富的跑道上,浙江将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决心,继续打好农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