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山区不断探索联农带农模式,完善农户与村集体产业发展利益分配机制,把“党建+股田制”作为推动农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21-2022年区级财政就投入1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股田制。目前已有60个村实施了“党建+股田制”项目(其中32个为十三五经济薄弱村和十四五重点帮促村),经营规模5万余亩。据核算,新实施“党建+股田制”的村当年平均增收15.2万元;部分经营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村,仅此一个项目每年就可实现收入约30万元。同时,以土地入股的农户再到地里或合作社干活,又可获得务工收入,每个村的合作社可以带动40多名村民务工,全区“党建+股田制”项目可吸纳约3000人务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3000多元。
一是“党建+”引领思路,把牢发展方向。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干部队伍软散、农村社会不稳的主要原因,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村集体收入,增强村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建+股田制”就是在现有土地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突破一家一户土地分割的界限,通过对沟路渠等重新整合布局,有效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增加耕地面积3-5%。以经营规模1000亩为例,按照“六个一”的经营管理要求,种植粮食作物(稻、麦),通过农资团购可节省成本约1.6万元,通过推行机械化,可节省开支约2万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运用,每亩增产10-15%,加上平整土地多出的土地收入,每亩可实现纯收入300元左右。为提高村干部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区里还规定村干部可投入不超过集体投资总额30%的资金入股,获得收益。
二是“好政策”支持保障,增强内生动力。2021年,铜山区对原有股田制的村又扩大种植规模达到300亩以上的,区财政给予30万元扶持资金,镇、村各配套10万元,投资规模不少于50万元;对于新实施“党建+股田制”的村,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种植粮食作物或流转土地200亩以上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区财政给予80万元扶持资金,镇、村各配套10万元,投资规模不少于100万元。2022年为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又对新增股田经营达到300亩以上且经济条件一般的行政村给予奖补。为有效保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持续增加,还重点整合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党建+股田制”项目区倾斜,为项目区粮食生产增产增效注入了新动能。据统计,全区85%的“党建+股田制”项目已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清单式”督导管理,规范项目运营。铜山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充分发挥督查指导作用,以明确重点、紧扣节点、解决难点、做出亮点为目标,列出项目清单,定期调度项目进展,紧跟春播秋种步伐,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对实施中发现的管理漏洞问题着重梳理,约谈相关村支部书记,不断提高头雁引领作用。对项目实施方案一对一提出整改要求,根据审计的实际实施情况拨付项目资金。逐步建立强村富民长效机制,将“党建+股田制”带来的效益,再投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项目中,让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钱袋“鼓起来”,让“重点帮促小乡村”呈现“乡村振兴大变化”。
强村富民,是乡村振兴锚定的目标,其中不断发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是强村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2023年,铜山区已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党建+股田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实施方案》,在认真总结棠张镇跃进村、刘集镇许楼村、黄集镇左庄村等“党建+股田制”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推动农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争取全区有80个行政村实施“党建+股田制”,总体经营规模超10万亩,带动约5000名农户家门口务工。